德噶明觉禅修中心Tergar Mingjue
  • 首页
  • 关于我们
  • 开心禅
    • 有关开心禅
    • Meditaiton Basic
    • 影音资料
    • Guided_Meditation
    • 禅思专栏
  • 解脱道
    • 佛子行37颂
    • POL-Prayers
  • 供灯供佛
    • 佛教仪轨修持
  • 护持
  • 联系我们
  • centervideo

有所緣的禪修的介绍

1/27/2016

1 Comment

 
​    禪修的重點是認出覺知。覺知雖然與我們形影不離,卻因為平日生活中我們總是陷入念頭,感受和感官知覺中,而不能直接去認出這個珍貴的覺知。通常來講,我們是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以及身體的感覺這些窗口來感知身體外在的世界的。因為未受過訓練,我們的猴子心一抓到這些感知,就會馬上以經驗判斷它的好和壞,痛苦或快樂,有趣或無聊。猴子心的關注點又會換來換去。於是我們變得很散亂。
    上一期所講的無所緣禪修是讓猴子心安住在覺知中,不攀緣,不評判,不阻止,只是放鬆地覺知著周圍發生的一切,又不丟失。這個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認出覺知的方法。如果可以做到如是的安住,那是最好了。不過經驗告訴我們,讓未訓練過的猴子心一下子脫離感官知覺,似乎是不太實際的。於是“有所緣“禪修的方法就變得有必要了。
所謂“有所緣”禪修,就是要利用感官所接受的信息做為助緣,來安住猴子心,讓心有一個可以依止的對境(所緣境)而穩定下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眼睛看到的物體來禪修,用耳朵聽到的聲音來禪修,用鼻子嗅到的氣味來禪修,用舌頭嚐到的味道來禪修,用身體的知覺來禪修。這樣在生活中我們所感知的所有外界現象,就不再是造成我們散亂的因素,而被轉化為我們禪修的資源。
    當學會把把感官覺知的信息作為禪修的對境後,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不再是當事人,更像一個旁觀者。我們對當下發生的事情就會了了分明,對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也越來越不情緒化。之前的想法“這個人怎麼這麼粗魯!”可能會變成“這個人現在聲音很大,好像很激動,要傷人”。由於這種不情緒化的轉變,外界發生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少地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對我們的傷害也會變得越來越小。
    此外,我們自心的念頭以及我們的情緒變化,也同樣可以用來做為禪修的助緣。而通過用念頭做禪修,我們會變得善用念頭,而不是被念頭所利用。通過用情緒做禪修,我們會提高正面情緒和幫助他人的能力,減低甚至消除負面情緒及其對自他的傷害。
在接下來的幾期裡我們會分別講述用不同的所緣境作禪修的具體方法。      
1 Comment

無所緣的禪修

12/21/2015

0 Comments

 
​        我們需要通過禪修的方法來訓練心。如果按所依靠的對鏡來說,禪修可以分為無所緣和有所緣的禪修。這裡我們先介紹無所緣的禪修方法。
        無所緣的禪修就好像剛結束了一整天辛勞的工作,回到家中,放鬆地躺在床上。由於完成了工作,心裡可以暫時放下,完全地放鬆。你不需要阻止任何念頭、情緒或感官知覺的生起,也不需要跟隨它們,就這樣安住在開闊的當下,任由它們的發生。如果念頭或情緒生起,就讓自己清楚地察覺它們的存在。無所緣的止禪修並不是讓你的心漫無目的地遊蕩於幻想、記憶或白日夢中。禪修時,你沒有特別執著在什麼對境,但是你還是有覺知,還是清楚當下發生的一切,
       怎樣做無所緣的禪修呢?首先我們按照上一期所講的“七支坐法”來調整身體。如果條件不允許,就採用“二支坐法”,挺直脊背,全身放鬆,保持平衡。然後讓心放鬆,簡單地安住在自然的覺知中。周圍可能會有人來去,會有聲音的產生和消失。你的心裡也會有念頭或情緒的產生。對於這一切的變化,你僅僅是簡單的覺知著,不評判,不跟隨,不阻止。
無所緣禪修的重點是:第一,不刻意禪修,它是一種自然的放鬆狀態;第二,不丟失。心裡清清楚楚了知發生的一切。
       剛開始練習無所緣禪修時,這種心的放鬆和安住狀態不会維持很久,可能僅僅是幾秒鐘,然後心不是被外界事物抓住了,就是被內在的念頭牽引走了。這很正常,當我們意識到已經丟失時,只需要按照上述的方法重新把心安住在當下即可。當心再次跑掉的時候,再次提醒自己把心安住在當下的覺知中。短時間,多次數。這樣不斷練習,就會慢慢地培養出我們心的穩定性。久而久之,心能夠安住的時間就會自然變長。
      另外,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無所緣的禪修很簡單,也有人會覺得很困難,這跟個人性格有關,而非能力或技巧的問題。在之後的幾期中,我們將介紹“有所緣”的禪修方法,對有些人來講也許會更容易些。
0 Comments

禪修身體的姿勢

10/24/2015

1 Comment

 
Picture
    禪修是要訓練我們的心。為什麼對身體的姿勢有要求呢?這是因為身體是心的生理基礎。身體就好比杯子,心就好比杯中的水。當杯子平穩時,杯中的水也會安定平穩;反之,杯子晃動,水也會晃動甚至會灑出來。對一個剛開始練習禪修的初學者來講,身體保持穩定的姿勢,平衡而安定,有助於使我們的心放鬆而警覺。這也是很多前輩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怎樣才能讓身體平衡穩定呢?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眾所周知的“毘盧遮那七支坐法”。第二種是精簡的二支坐法。
    先講毘盧遮那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的第一支是建立身體的穩定基礎。見附圖。如果選擇坐在地上或墊子上,雙腳可以是雙盤(圖1),單盤(圖2),或散盤(圖3)。如果選擇椅子,雙腳要平放在地上(圖4)。重點是保持身體的舒適和穩定,不然會無法讓心安住。
    第二支是手的位置。雙手手心向上,上下重疊,可以放在肚臍下方,大腿上,哪只手在上都可以。雙手也可以手心向下放在膝蓋或大腿上。第三支是腋下不要夾緊,要留有空間,但不必太大,只要能使胸挺開并放松就好,目的是讓呼吸保持自然通暢。第四支是脊背要挺直,但要讓脊背肌肉放松不僵硬。第五支是頭的位置。讓頭的重量均衡的落在脖子上,使气管保持通暢。下巴微微收向喉嚨,這樣頭部、頸部和脊柱就保持在一條直線上。第六支是嘴部。牙齒和嘴唇微微分開,舌尖向上輕抵上顎或者自然的放著。
    第七支是眼睛。雙眼自然張開。可以平視,也可以略微向下或者向上看。初學者容易喜歡閉上眼睛,因為覺得這樣可以必較容易安心。但這樣做容易對這種造作出來的平靜產生執著。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時間是睜著眼睛的。張開眼睛禪修有助於警覺和清明,還可以使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把禪修運用到每時每刻的生活中。
當我們不方便用以上的七支坐法時,可以用精簡的二支坐法。就是挺直脊背,讓身體放鬆舒適即可。這個方法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禪修時用,比如開車,走路,做飯,購物時都可以採用。
       最後要講的是,禪修身體的姿勢是要放鬆舒適,是在緊繃和鬆垮之間保持平衡。

1 Comment

禪修為何能對治恐懼

10/4/2015

0 Comments

 
    禪修能夠對治負面情緒,並且能將造成痛苦的內在習性斷除。其有效的背後原因是禪修能夠改變大腦內神經元的連接。不斷禪修練習的重復經驗能夠改變腦的運作方式。下文摘自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另譯名《根道果》)
“就痛苦或快樂的體驗而言,認識(腦內)神經元活動似乎是無甚緊要,但其中有幾個細節卻相當重要。神經元彼此聯系時,會產生某種類似老朋友之間的連接;它們會養成彼 此來回傳達同類信息的習慣,就好像老朋友會強化彼此對人、事或經驗的判斷一樣。這樣的連接就是所謂“心的習氣”的生物基礎,類似我們對某類型的人、事物或地方的自動或直接反應。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小時候曾被狗嚇倒,那麽我腦中就會產生一組神經元連接,一方面出現恐懼感的生理感受,另一方面則出現“狗好可怕”的觀念。 下次我再看到狗的時候,同一組神經元就會開始交談,提醒我:“狗好可怕。”這種狀態每出現一次,神經元說話的聲音就會愈大,而且愈來愈具說服力,直到這種狀態成為一種慣性,讓我只要一想到狗就會心跳加速、冷汗直流。
    但是,假設有一天我到一位養狗的朋友家拜訪。一開始敲門時聽到狗在狂吠,接著看到它沖出來在我身上聞來聞去,我可能會感到非常害怕。但過了一會兒之後,這只狗習慣了我的存在,於是跑來坐在我腳邊或腿上,甚至還開始舔我,快樂又熱情到我簡直不得不把它推開呢。
    狗的反應是因為它腦中有一組神經元連接,把我的味道與它主人喜歡我的各種感受連接起來,而創造了相當於“嘿,這個人還不錯咧!”的模式。同時,我腦中跟生理愉悅感相關的一組新的神經元連接,也開始互相交談,於是我也開始想著“嘿,也許狗是和善的!”之後,每次我再去拜訪這位朋友時,這個新模式就會增強,而舊的模式則會愈來愈微弱,直到最後我終於不再怕狗了。
    以神經科學術語來說,這種以新模式取代舊模式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藏文則稱之為“雷蘇容哇”,可略譯為“柔軟性”。
0 Comments

禅修的益处

9/15/2015

1 Comment

 
最近十幾年間,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學習禪修。禪修也引起了很多科學家和學者們的關注。威斯康辛大學威斯門腦部造影與行為科學實驗室主任理查·大衛森博士(Dr. Richard Davidson)採用最先進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技術(fMRI),來測量大腦內深層電流活動的微細變化。在一次“慈悲心禪修”的研究活動中,大衛森博士發表了一個驚人的研究結果:對比做慈悲心禪修與不做禪修時腦部與快樂相關的主要區域的神經活動的測量值,初學禪修的志願者腦部這一區域的活動一般提升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一個長期精深的禪脩大師腦中同一區域的活動可以躍升百分之七百到八百。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薩瓦·拉扎博士(Dr. Sara Lazar)在幾年前發表一個研究報告顯示,僅僅經過8個星期的禪修練習,被測量者的大腦皮層灰質就會出現明顯改變。大腦皮層灰質由各種神經元,神經膠質及大量出入皮質的的神經纖維組成,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調節機體所有技能的最高中樞。這些研究結果從科學角度揭示了禪修對人們腦部神經所能帶來的積極改變。

西方很多研究活動都關注在禪修所能帶來的利益方面。總結來說,研究結果表明禪修可以減輕憂鬱症狀,緩解壓力和焦慮,對恐懼症和焦慮症有明顯的改善效果。禪修可以明顯提高人們的專注力和在壓力環境中的表現,還可以提高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並改善記憶力。禪修有緩解疼痛強度和減輕大腦對疼痛反應的效果。禪修還可以降低練習者心髒病和心肌梗塞的機率,提高身體免疫力,降低血壓。研究結果還發現禪修能夠改善練習者的人際關係,減少孤獨感,增加慈悲感。以上的研究結果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說明禪修對我們的身心所能帶來的變化和益處。


1 Comment

禅修的觉知

9/11/2015

0 Comments

 
我們講到要想成為猴子心的主人,需要通過禪修。禪修就是給猴子心一份工作。猴子心有了工作它就可以暫時的變得馴服。那麼是誰在給猴子心分配工作呢?是覺知(awareness)!你有覺知嗎?當然有!

什麼是覺知呢?覺知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心的那種了知的特質。覺知一直與我們同在。它就在那裡。好像一個特別的意識。這個意識知道它自己,經驗著它自己。你有念頭或者情緒,覺知都知道。它知道“哦,我很開心”,”哦,我在想”。因為有覺知,我們可以正常地判斷和生活。如果沒有覺知,我們便沒辦法運作,沒辦法擁有任何體驗。有趣的是我們常常都不會去覺察或認出這個覺知的存在。而我們雖然不能沒有覺知,卻可以在不認出它的狀況下運作。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平常的覺知(ordinary awareness)。  

平常的覺知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的特徵是散亂。比如開車。我們的手和腳在操作,我們的心卻想著晚餐要吃什麼,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在這種散亂下,我們雖然把車開到了目的地卻不記得是怎樣開過來的。我們的覺知是模糊不清的。第二種形式的特徵是專注。比如醫生做手術,他一定要很集中精力注意病人的身體和變化。在這種專注下,注意力是在覺知的客體(病人的身體和變化)上,而不是去認知覺知本身。

所以平常的覺知不能讓我們看到並揭開心的本然面目,也就不可能讓我們找到調服訓練心的方法。如果要想獲得心的自由,我們需要認出覺知本身。這就是我們稱之為禪修的覺知(meditative awareness)。

禪修的覺知就是在我們看花的時候,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花上,還要把花做為輔助來認出覺知的存在,你知道你在看花。正所謂你走路的時候,你知道你在走路;你開車的時候,你清清楚楚的知道你在開車。這種知道,對當下分分秒秒一舉一動的清楚了知,就是禪修的覺知。
0 Comments

谁是我们的老板?

9/4/2015

0 Comments

 
現在請你放鬆,選擇一個物體觀看二十秒。盡量心無旁騖。可以試幾次。你是否可以做到心和眼睛一直都在觀看該物體而沒有雜念?為什麼眼睛還在看,心卻跑掉了呢?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非常努力地經營工作、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等等。我們試著去解決問題,避免麻煩,試著去變得堅強獨立,擁有快樂。但即便我們擁有很多,又嘗試了很多方法,我們的快樂還是暫時的、脆弱的、不堪一擊的。為什麼呢?這裡有一個盲點。我們學習並懂得如何管理外在事物, 卻不知道我們也需要管理我們的心,更不知道怎樣管理我們的心。而心卻正是我們快樂或沮喪的主宰。

我們的心是怎樣的呢?它像一隻猴子一樣跳來跳去,充滿著念頭和情緒。就像之前你觀看物體一樣。沒有經過訓練過的人想讓心專註二十秒不轉移,根本做不到。這個猴子一樣的心時刻帶著我們“上竄下跳”,主宰著我們。它就是我們的老闆。不幸的是,我們心裡面有很多有害的念頭和情緒,給我們造成很多問題。

我們雖然不能解僱老闆,但是我們可以訓練老闆。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學習了解自己的心,學習怎樣掌握並訓練它的方法。怎樣做呢?通過禪修(Meditation)。禪修不僅可以使我們慢慢地變成猴子心的老闆,還可以使我們的心變得平靜、安寧、清晰、而且柔軟。禪修還對很多負面情緒有幫助,比如恐慌、沮喪、生氣、嫉妒、執著、自卑、內疚、以及羞愧等等。禪修,沒你想得那麼難。禪修,其實很簡單。坐著,走着,開車,做飯,購物,甚至聊天時,你都可以禪修。具體禪修方法我們將在本專欄中陸續為大家介紹。
0 Comments

    禅思专栏

    归档
    (7) 有所緣的禪修
    (6) 無所緣的禪修
    (5) 禪修身體的姿勢
    (4) 禪修為何能對治恐懼
    ​(3) 禅修的益处
    (2) 禅修的觉知
    (1) 谁是我们的老板?

    分类

    All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