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学习影音资料
明就仁波切《樂活禪》 (6之1)(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樂活禪》 (6之2)(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樂活禪》 (6之3)(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樂活禪》 (6之4)(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樂活禪》 (6之5)(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樂活禪》 (6之6)(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声空不二音乐禅(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平静与喜悦(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2019年在Intel Phoenix site开示禅修精要
明就仁波切2019年凤凰城中心有关慈悲修持的难点的开示(有中文翻译)
明就仁波切带领禅修:转焦虑恐慌成觉知
明就仁波切带领禅修:身体、空间和觉知
明就仁波切带领禅修:入睡时的禅修
明就仁波切带领禅修:从睡眠中醒来时的禅修
明就仁波切:身心的关系(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带领禅修:身心一起的禅修(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如何保持禅修新鲜不厌烦
明就仁波切:有关禅修的动机和意愿的要点(一)
明就仁波切:有关禅修的动机和意愿的要点(二)
明就仁波切:禅修的本质(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如何转化心 (见修行三方面是如何帮助我们的)(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如何转化情绪(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两种觉知
明就仁波切:如何建立稳定的禅修练习习惯(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允许我自己死亡(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为什么了解死亡和死亡过程是那么的重要?
明就仁波切2020年線上課程第一堂:苦惱中如何生活(有中文字幕)
与明就仁波切的对话:让自己死去,迎接改变,契机(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心创造现实(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如何在工作时禅修 (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走路禅修 (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睡眠和睡意禅修 (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情绪禅修 (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保持自然(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认出觉知(有中文字幕)
明就仁波切在2020年3-6月疫情期间的网上开示总集:请点击以下每个标题逐一观看
3/29/2020 在压力苦恼中生活 (有中文字幕和中文摘要)
苦惱中如何生活.pdf | |
File Size: | 318 kb |
File Type: |
4/5/2020 转化焦虑为觉知 (有中文字幕和中文摘要)
轉化焦慮為覺知.pdf | |
File Size: | 307 kb |
File Type: |
4/12/2020 独处中的自我发现 (有中文字幕及中文摘要)
獨處中的自我發現.pdf | |
File Size: | 347 kb |
File Type: |
4/19/2020 如何在自身隔离时维系人际关系 (有中文字幕及中文摘要)
隔離不隔愛.pdf | |
File Size: | 279 kb |
File Type: |
4/26/2020 转困境为自我成长的契机(有中文摘要)
2020年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五堂開示摘要
主題:轉困境為自我成長的契機
日期:2020年4月26日
翻譯:妙琳法師
今天的主題是「如何將困境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我們都有著很棒的特質,我們稱之為本初善,或是本初的自性、本初的清淨;我們的內在具備了非常多這樣的特質,有著覺知、慈悲、智慧、技能、力量、能力...等等。
■ 認出手中的鑽石 發掘本具的美好
如同先前課程中提到的:如果我們內在有十個特質,其中九個都是正向的,唯獨一個是負面的,但我們通常只會去看這一個缺點,並且將它誇大,於是就看不到自己或他人內在的優點、乃至這個世界的美好。因此,我們要去發掘它們,這真的很重要。
通常我會用手錶的例子來說明,之前舉例過很多次,但還是要不斷地再提醒大家。手錶的功能是什麼?可以報時。如果你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手錶,而你卻不知道它是隻手錶,你可能覺得它只是一個手鐲,那麼你就不可能用它來看時間。同樣的,我們也需要認識出自己內在這些美好的特質。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無明」,也就無法發現自己內在的美好。
另一個傳統上的例子是:如果有人不知道自己家裡藏有寶石,或者不知道這些是鑽石,那麼鑽石對你來說就沒有用處。你仍然住在破舊的房子內,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依然窮困潦倒,而事實上你家裡有著十公斤的鑽石,你卻對此一無所知,那麽這些鑽石對你來說就跟石頭一樣。因此,發掘自己內在美好的特質非常重要。
■ 陷入困境時 正是超越自己的機會
如何去發掘內在美好的特質呢?有三種方式:
首先是透過教育——學習、研讀,這很重要。從認知的層面去融會貫通。
第二是透過經驗的層面,從內心的感受或體驗去學習,讓我們能夠有所發現。
第三則是實踐的層面,開始嘗試著去做些什麽,化為實際行動。
在這三者之中,尤其在實踐這部分很重要,當我們面臨困境、障礙的時候,正是成長的契機,我們會試著去思考、體會、尋求解決的方法,而從中學習。
有時當一切看起來好極了、都很順利的時候,往往是處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困在自己的繭裡面,反而不會有太多的成長。有時突然間遇到很大障礙、痛苦和問題,這時候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成長,能夠超越原本自己的侷限。所以,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要將它視為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
■ 「放下但不放棄」的小故事
我想講一個好久沒講的故事,我有個馬來西亞的朋友從事股票投資,在1998年遇上了嚴重的金融風暴。其實那時候他已經是百萬富翁了,但就在幾周之內,全部的投資都毀於一旦——歸零了,甚至連房子都賠了進去,他就這樣從百萬富翁變成了窮光蛋。不只是他,身邊很多朋友也如此,有些人嚴重抑鬱,有些甚至瘋掉了,出現很多問題。
但對他來說,卻顯得還好,雖然沒有地方住了,需要搬去他朋友家,睡在沙發上,還得幫忙煮飯,但他依然面帶笑容。朋友問說:你現在身無分文了,怎麼還笑得出來?看起來像沒事一樣,這是怎麼回事?他回答說:我過去從股市賺來的那些錢,現在全沒了,都回到股市了——從股市而來,也回到股市。
人生就是如此,有起有落,就像海上的波浪。所以他試著放下,卻沒有放棄。他繼續重振生意,後來又成了百萬富翁,直到現在。不過沒人能預測今年會怎樣,現在有這樣的疫情,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說要放下、接受,但不要放棄。
■ 痛苦源自對實相的錯誤認知
那麼,要如何放下? 今天我要談的是「無常」。我們要看到人生一直都在變化、起伏。一般來說,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人生,都有一種錯誤的感知或是錯誤的想法,也可以說是執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種恒常的概念,我們不想要有任何的意外,始終想要有一種持續性,希望一切都能如己所願。
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就會讓人很痛苦、很受傷。舉例來說,當你在排隊,突然間有人插了你的隊,你就會火冒三丈,感覺像是火山爆發一樣,為什麽?因為我們有著一種信念,認為別人不應該插隊,因為這是我的權利....等等,很多這樣的想法。也許那個人可能是故意插隊,但也可能那個人並沒有看到你,或有急事、遇到了困難……可能有很多的原因,但通常我們看不到。不僅如此,現在很多人都得待在家裡,就會開始對家裡的事情,有著應該要怎樣做的堅持,認為這是自己的權利,事情就該這麼做....等等,我們想要抓住這些想法、觀點,希望一切就那樣進行。如果突然間發生變化,就成了大問題。
■ 接受人生起伏變化 便能看見世界新奇的一面
人生就像股市起伏不定,也像海上的波浪有起有落,一切都不斷地在變化著。事實上,人生處處充滿了驚喜,但我們卻不想接受改變。因此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感到受傷、不舒服、焦躁、有壓力,想要突破而到處亂撞,卻發現自己處處碰壁。
但是你若接受了無常,接受人生就像股市起起伏伏,你其實會更快樂,更有創意,更有彈性。你看到的世界,也會更加新奇。因為恆常的想法是一種執取,它會讓你無法看到真正的世界,就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鏡。當你戴上黃色的眼鏡時,你所看到一切都是黃色的。這樣的一種執取會矇蔽你,讓你徘徊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不知道如何處在當下,而事實上,我們一直活在過去或未來,而不是在當下,因此承受著痛苦。
就像股市一樣是起伏變化的,人們之所以投資股票賺錢,是因為股市有所漲跌,如果股市是一條直線,就賺不到錢。而海上波浪的起伏,也正是人們喜歡去海邊的原因之一。衝浪、游泳、看海、聽浪潮聲,非常的愜意、舒緩人心,帶來很多樂趣。如果你去玩水卻又抗拒這樣的浪潮起伏,你就會被海水嗆到。但你如果懂得如何乘浪,你就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要懂得如何面對人生的起伏,去接受它、擁抱它,然後從中得到成長、學習和開展,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所說的「放下」,它真正的意思就是要接受無常,接受人生就是起伏變化的。
主題:轉困境為自我成長的契機
日期:2020年4月26日
翻譯:妙琳法師
今天的主題是「如何將困境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我們都有著很棒的特質,我們稱之為本初善,或是本初的自性、本初的清淨;我們的內在具備了非常多這樣的特質,有著覺知、慈悲、智慧、技能、力量、能力...等等。
■ 認出手中的鑽石 發掘本具的美好
如同先前課程中提到的:如果我們內在有十個特質,其中九個都是正向的,唯獨一個是負面的,但我們通常只會去看這一個缺點,並且將它誇大,於是就看不到自己或他人內在的優點、乃至這個世界的美好。因此,我們要去發掘它們,這真的很重要。
通常我會用手錶的例子來說明,之前舉例過很多次,但還是要不斷地再提醒大家。手錶的功能是什麼?可以報時。如果你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手錶,而你卻不知道它是隻手錶,你可能覺得它只是一個手鐲,那麼你就不可能用它來看時間。同樣的,我們也需要認識出自己內在這些美好的特質。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無明」,也就無法發現自己內在的美好。
另一個傳統上的例子是:如果有人不知道自己家裡藏有寶石,或者不知道這些是鑽石,那麼鑽石對你來說就沒有用處。你仍然住在破舊的房子內,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依然窮困潦倒,而事實上你家裡有著十公斤的鑽石,你卻對此一無所知,那麽這些鑽石對你來說就跟石頭一樣。因此,發掘自己內在美好的特質非常重要。
■ 陷入困境時 正是超越自己的機會
如何去發掘內在美好的特質呢?有三種方式:
首先是透過教育——學習、研讀,這很重要。從認知的層面去融會貫通。
第二是透過經驗的層面,從內心的感受或體驗去學習,讓我們能夠有所發現。
第三則是實踐的層面,開始嘗試著去做些什麽,化為實際行動。
在這三者之中,尤其在實踐這部分很重要,當我們面臨困境、障礙的時候,正是成長的契機,我們會試著去思考、體會、尋求解決的方法,而從中學習。
有時當一切看起來好極了、都很順利的時候,往往是處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困在自己的繭裡面,反而不會有太多的成長。有時突然間遇到很大障礙、痛苦和問題,這時候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成長,能夠超越原本自己的侷限。所以,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要將它視為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
■ 「放下但不放棄」的小故事
我想講一個好久沒講的故事,我有個馬來西亞的朋友從事股票投資,在1998年遇上了嚴重的金融風暴。其實那時候他已經是百萬富翁了,但就在幾周之內,全部的投資都毀於一旦——歸零了,甚至連房子都賠了進去,他就這樣從百萬富翁變成了窮光蛋。不只是他,身邊很多朋友也如此,有些人嚴重抑鬱,有些甚至瘋掉了,出現很多問題。
但對他來說,卻顯得還好,雖然沒有地方住了,需要搬去他朋友家,睡在沙發上,還得幫忙煮飯,但他依然面帶笑容。朋友問說:你現在身無分文了,怎麼還笑得出來?看起來像沒事一樣,這是怎麼回事?他回答說:我過去從股市賺來的那些錢,現在全沒了,都回到股市了——從股市而來,也回到股市。
人生就是如此,有起有落,就像海上的波浪。所以他試著放下,卻沒有放棄。他繼續重振生意,後來又成了百萬富翁,直到現在。不過沒人能預測今年會怎樣,現在有這樣的疫情,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說要放下、接受,但不要放棄。
■ 痛苦源自對實相的錯誤認知
那麼,要如何放下? 今天我要談的是「無常」。我們要看到人生一直都在變化、起伏。一般來說,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人生,都有一種錯誤的感知或是錯誤的想法,也可以說是執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種恒常的概念,我們不想要有任何的意外,始終想要有一種持續性,希望一切都能如己所願。
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就會讓人很痛苦、很受傷。舉例來說,當你在排隊,突然間有人插了你的隊,你就會火冒三丈,感覺像是火山爆發一樣,為什麽?因為我們有著一種信念,認為別人不應該插隊,因為這是我的權利....等等,很多這樣的想法。也許那個人可能是故意插隊,但也可能那個人並沒有看到你,或有急事、遇到了困難……可能有很多的原因,但通常我們看不到。不僅如此,現在很多人都得待在家裡,就會開始對家裡的事情,有著應該要怎樣做的堅持,認為這是自己的權利,事情就該這麼做....等等,我們想要抓住這些想法、觀點,希望一切就那樣進行。如果突然間發生變化,就成了大問題。
■ 接受人生起伏變化 便能看見世界新奇的一面
人生就像股市起伏不定,也像海上的波浪有起有落,一切都不斷地在變化著。事實上,人生處處充滿了驚喜,但我們卻不想接受改變。因此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感到受傷、不舒服、焦躁、有壓力,想要突破而到處亂撞,卻發現自己處處碰壁。
但是你若接受了無常,接受人生就像股市起起伏伏,你其實會更快樂,更有創意,更有彈性。你看到的世界,也會更加新奇。因為恆常的想法是一種執取,它會讓你無法看到真正的世界,就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鏡。當你戴上黃色的眼鏡時,你所看到一切都是黃色的。這樣的一種執取會矇蔽你,讓你徘徊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不知道如何處在當下,而事實上,我們一直活在過去或未來,而不是在當下,因此承受著痛苦。
就像股市一樣是起伏變化的,人們之所以投資股票賺錢,是因為股市有所漲跌,如果股市是一條直線,就賺不到錢。而海上波浪的起伏,也正是人們喜歡去海邊的原因之一。衝浪、游泳、看海、聽浪潮聲,非常的愜意、舒緩人心,帶來很多樂趣。如果你去玩水卻又抗拒這樣的浪潮起伏,你就會被海水嗆到。但你如果懂得如何乘浪,你就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要懂得如何面對人生的起伏,去接受它、擁抱它,然後從中得到成長、學習和開展,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所說的「放下」,它真正的意思就是要接受無常,接受人生就是起伏變化的。
5/3/2020 离苦——找到不快乐之因而发现自由(有中文摘要)
2020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六堂開示摘要
主題:離苦 —— 找到不快樂之因而發現自由
日期: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翻譯:妙琳法師
■ 認識痛苦之因 — 貪、瞋、痴
今天的課程是關於「如何從痛苦之因、或不快樂之因中解脫」。
佛陀教導了四聖諦,首先是苦諦,第二是集諦,第三是滅諦,也就是解脫,最後則是道諦。我們從課程一開始就談了很多關於痛苦,也談到了關於道——禪修。今天則要著重於苦因 — 造成痛苦之因、不快樂之因。它有三個面向:瞋恚、貪執和無明。瞋恚指的是厭惡、不悅和試圖消除你不喜歡的事物,基於反感而試著推開。第二,貪執、貪著是指企圖獲得、達到。而這兩者是奠基在無明的基礎上。這三者就是痛苦的因。
在我小時候曾經患有恐慌症,我的恐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對恐慌的恐慌」——對恐慌感到害怕、反感,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認識到這個厭惡感。從八歲起我就對恐慌產生厭惡,即使我父親總是教導我:「不要試圖跟恐慌對抗,要試著把它當朋友」。雖然我試著跟恐慌做朋友,但主要的動機還是想要除掉恐慌,心裡想著:「哈囉,恐慌!如果我歡迎你,你就不會再出現了。」就這樣過了五年之後,我進入了三年的長閉關。當時我跟每個人說「雖然我年紀小,但我可以完成這個閉關」。但是閉關的第一個月,恐慌變得更嚴重了。我考慮過中途退出閉關,但又覺得很難為情。到最後,我下定決心學習如何跟恐慌共處,才真正接受恐慌成為自己的朋友,這對我的幫助很大。
■ 厭惡和抗拒 讓事情更顯困難
在我真正放下了對恐慌的厭惡時,突然有一種開放、釋懷,一種自由的感覺,我的心變得更開闊,我對恐慌不太介意了。當我真心接受恐慌,雖然症狀還在,但對它不喜歡的感受消失了。我不再介意恐慌的出現,反而對恐慌的出現,有一種興奮感:「呵呵!恐慌出現了」,這真的很有幫助。
不僅對恐慌如此,你可以回顧自己的人生,製造痛苦真正的因,就是瞋恚、厭惡。當然苦因總共有三個,瞋恚是其中之一。而這個瞋恚、反感會製造出恐慌、抑鬱、恐懼、不安全感。在人際關係中、工作中,當你越是想推開什麼,心中越會產生抗拒、反感,於是就會覺得更困難。抗拒越多,人生困境也就越多。因此,不只是恐慌,你人生中所有跟瞋恚有關的狀況,都是越反感,情況就越糟糕。
■ 披薩的禪修練習
那麼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練習。通常我叫它做「披薩的禪修」。這裡有一個規定:你在一分鐘的禪修中,不可以想到披薩。我會數「1、2、3」,當你聽到我數到3的時候,就不要想披薩。你可以想任何事物,可以想蘋果、想你的過去或未來、待辦事務清單⋯⋯就是不能想披薩。好嗎?
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
我會數1、2、3,當你聽到3的時候,就不可以想披薩了....
1… 2… 3!不可以想披薩!
請不要想披薩⋯⋯
嗯!大家做得怎麼樣?有沒有想到披薩?我打賭你一定想到了披薩。還會比平常想到更多的披薩,對不對?當你說「不可以想披薩」的那一刻,會發生什麼?你就會想到披薩。那麼這裡的「不要想披薩」就是瞋恚、反感,你試著阻斷、抗拒,心生不喜、試著推開。當你試著推開時,心反而會背道而馳,就更容易想到披薩。於是小問題漸漸地就會衍生成大問題,當這些小問題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干擾你時,就會對你造成傷害、讓你不開心,這就是瞋恚。
■ 我們正開著輪迴的車子
瞋恚的另一面就是貪執,貪執指的是:在尋找著什麼、非常想要得到什麼,這樣的心態會變得堅固、強烈,就像是「喝鹽水解渴」——你會越喝越渴。另一個例子是,為了一場考試,你準備了好幾個星期。可當你一走進考場,腦子一半都空掉了。你看著那些考題,想說自己知道答案,「我知道答案,我知道答案」。可答案就是想不出來。考試結束了,當你一走出考場,就想起答案來了。可惜為時已晚,是不是這樣?
所以,瞋恚和貪執這兩者,像是開車時的煞車和油門。瞋恚好比煞車,貪執如同油門。我們開著輪迴的汽車,輪迴的意思是痛苦的循環、流轉。我們就像這樣帶著瞋恚和貪執,而開動了輪迴的車子。
這兩者的基礎是引擎,開車要先發動引擎,對吧?那就是所謂的無明。無明是什麼?它是覺知的反面。無明就是不具有覺知、慈悲和智慧。覺知、慈悲和智慧這三者,始終是一體的,如同火焰有著光亮、熱度和顏色,對吧?它們是一體,然而展現出不同的功德特質。
■ 解脫的秘密 就在你自心
因此,如何從這樣的無明中解脫?光只是喊著「我想要從無明中解脫」,是行不通的。就像告訴自己「不要想披薩」,你卻會想更多披薩;當你在尋找平靜 ,內心說著「我需要平靜!」,平靜會跟你說:「我很忙,沒時間。你得先和我預約」。
當你在尋找某個事物,它好像就會轉身離開;當你試著想去除什麼,似乎它就一直出現,更常發生在你身上。所以,你便無法真正自由,就會感到痛苦、不快樂。所以只是想著「我要自由!我要快樂!」是沒辦法做到的。
因此,現在該怎麼辦呢?你必須知道這其中的秘密⋯⋯這是個宇宙大秘密。你必須知道真正的秘訣、關鍵所在。這個秘密其實就是你的自性功德,你的真實本質,它一直與你同在,你本質完美;而禪修在做的,就是認識出這點。這就是大秘密!前面幾堂課,我對此做了很多解說,不是嗎?我們需要將它認識出來。要認識出什麼?認識出我們內在的秘密、關鍵。要認識出的秘密是什麼?就是我們本具的覺知、慈悲、智慧。它們便是我們需要認識出來的。
主題:離苦 —— 找到不快樂之因而發現自由
日期: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翻譯:妙琳法師
■ 認識痛苦之因 — 貪、瞋、痴
今天的課程是關於「如何從痛苦之因、或不快樂之因中解脫」。
佛陀教導了四聖諦,首先是苦諦,第二是集諦,第三是滅諦,也就是解脫,最後則是道諦。我們從課程一開始就談了很多關於痛苦,也談到了關於道——禪修。今天則要著重於苦因 — 造成痛苦之因、不快樂之因。它有三個面向:瞋恚、貪執和無明。瞋恚指的是厭惡、不悅和試圖消除你不喜歡的事物,基於反感而試著推開。第二,貪執、貪著是指企圖獲得、達到。而這兩者是奠基在無明的基礎上。這三者就是痛苦的因。
在我小時候曾經患有恐慌症,我的恐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對恐慌的恐慌」——對恐慌感到害怕、反感,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認識到這個厭惡感。從八歲起我就對恐慌產生厭惡,即使我父親總是教導我:「不要試圖跟恐慌對抗,要試著把它當朋友」。雖然我試著跟恐慌做朋友,但主要的動機還是想要除掉恐慌,心裡想著:「哈囉,恐慌!如果我歡迎你,你就不會再出現了。」就這樣過了五年之後,我進入了三年的長閉關。當時我跟每個人說「雖然我年紀小,但我可以完成這個閉關」。但是閉關的第一個月,恐慌變得更嚴重了。我考慮過中途退出閉關,但又覺得很難為情。到最後,我下定決心學習如何跟恐慌共處,才真正接受恐慌成為自己的朋友,這對我的幫助很大。
■ 厭惡和抗拒 讓事情更顯困難
在我真正放下了對恐慌的厭惡時,突然有一種開放、釋懷,一種自由的感覺,我的心變得更開闊,我對恐慌不太介意了。當我真心接受恐慌,雖然症狀還在,但對它不喜歡的感受消失了。我不再介意恐慌的出現,反而對恐慌的出現,有一種興奮感:「呵呵!恐慌出現了」,這真的很有幫助。
不僅對恐慌如此,你可以回顧自己的人生,製造痛苦真正的因,就是瞋恚、厭惡。當然苦因總共有三個,瞋恚是其中之一。而這個瞋恚、反感會製造出恐慌、抑鬱、恐懼、不安全感。在人際關係中、工作中,當你越是想推開什麼,心中越會產生抗拒、反感,於是就會覺得更困難。抗拒越多,人生困境也就越多。因此,不只是恐慌,你人生中所有跟瞋恚有關的狀況,都是越反感,情況就越糟糕。
■ 披薩的禪修練習
那麼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練習。通常我叫它做「披薩的禪修」。這裡有一個規定:你在一分鐘的禪修中,不可以想到披薩。我會數「1、2、3」,當你聽到我數到3的時候,就不要想披薩。你可以想任何事物,可以想蘋果、想你的過去或未來、待辦事務清單⋯⋯就是不能想披薩。好嗎?
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
我會數1、2、3,當你聽到3的時候,就不可以想披薩了....
1… 2… 3!不可以想披薩!
請不要想披薩⋯⋯
嗯!大家做得怎麼樣?有沒有想到披薩?我打賭你一定想到了披薩。還會比平常想到更多的披薩,對不對?當你說「不可以想披薩」的那一刻,會發生什麼?你就會想到披薩。那麼這裡的「不要想披薩」就是瞋恚、反感,你試著阻斷、抗拒,心生不喜、試著推開。當你試著推開時,心反而會背道而馳,就更容易想到披薩。於是小問題漸漸地就會衍生成大問題,當這些小問題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干擾你時,就會對你造成傷害、讓你不開心,這就是瞋恚。
■ 我們正開著輪迴的車子
瞋恚的另一面就是貪執,貪執指的是:在尋找著什麼、非常想要得到什麼,這樣的心態會變得堅固、強烈,就像是「喝鹽水解渴」——你會越喝越渴。另一個例子是,為了一場考試,你準備了好幾個星期。可當你一走進考場,腦子一半都空掉了。你看著那些考題,想說自己知道答案,「我知道答案,我知道答案」。可答案就是想不出來。考試結束了,當你一走出考場,就想起答案來了。可惜為時已晚,是不是這樣?
所以,瞋恚和貪執這兩者,像是開車時的煞車和油門。瞋恚好比煞車,貪執如同油門。我們開著輪迴的汽車,輪迴的意思是痛苦的循環、流轉。我們就像這樣帶著瞋恚和貪執,而開動了輪迴的車子。
這兩者的基礎是引擎,開車要先發動引擎,對吧?那就是所謂的無明。無明是什麼?它是覺知的反面。無明就是不具有覺知、慈悲和智慧。覺知、慈悲和智慧這三者,始終是一體的,如同火焰有著光亮、熱度和顏色,對吧?它們是一體,然而展現出不同的功德特質。
■ 解脫的秘密 就在你自心
因此,如何從這樣的無明中解脫?光只是喊著「我想要從無明中解脫」,是行不通的。就像告訴自己「不要想披薩」,你卻會想更多披薩;當你在尋找平靜 ,內心說著「我需要平靜!」,平靜會跟你說:「我很忙,沒時間。你得先和我預約」。
當你在尋找某個事物,它好像就會轉身離開;當你試著想去除什麼,似乎它就一直出現,更常發生在你身上。所以,你便無法真正自由,就會感到痛苦、不快樂。所以只是想著「我要自由!我要快樂!」是沒辦法做到的。
因此,現在該怎麼辦呢?你必須知道這其中的秘密⋯⋯這是個宇宙大秘密。你必須知道真正的秘訣、關鍵所在。這個秘密其實就是你的自性功德,你的真實本質,它一直與你同在,你本質完美;而禪修在做的,就是認識出這點。這就是大秘密!前面幾堂課,我對此做了很多解說,不是嗎?我們需要將它認識出來。要認識出什麼?認識出我們內在的秘密、關鍵。要認識出的秘密是什麼?就是我們本具的覺知、慈悲、智慧。它們便是我們需要認識出來的。
5/17/2020 如何转化抑郁念头(有中文摘要)
2020年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七堂開示摘要
主題:如何轉化抑鬱念頭
日期: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翻譯:妙琳法師
■ 禪修的第一步 奠定覺知的基礎
這次我們要談的是如何用破壞性念頭來做修持。對於破壞性念頭的禪修,首先我們要學習透過呼吸來奠定認識覺知的基礎。一呼一吸間,知道自己正在呼吸。或者做聲音禪修,知道自己聽著聲音。另外還有默念禪修,在心中想一個詞句,然後在心中反覆念誦。過去的幾堂課大家都學過這些方法了,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再回去看之前的影帶。這三個禪修技巧,至少要先練習幾個星期。
之後,當破壞性念頭或情緒出現時,身體會出現感受、感覺。有時候身體感覺是從心臟或者從胃部出現,那就看著這個感覺。當你看著感覺時,有時候你找不到感覺,很棒,那是一個間隙,一種心無法形容的間隙,這時候就跟間隙在一起。有時候你可以找到感覺,也很好。如果你看到了感覺,就表示是你看到了河流,所以你就不在河流裡了。感覺仍然在,但不是問題,就跟感覺在一起,感覺就成了你禪修的助緣。就像是呼吸一樣,當你看著呼吸,呼吸就成為禪修的助緣。所以不要企圖去控制感覺,或者阻斷感覺,跟它同在就好。
■ 拆解破壞性念頭的四種組成
當你持續看著這些感覺時,漸漸地你會看到很多圖像,特別是疫情期間,會有許多關於疫情恐怖的圖像,像是病毒,或者失去親人,或許你心裡會想著:「誰知道我明天會不會感染呢?」或者是一些話語:「這真的很危險,這樣不好。」而這些想法的背後有著信念、有著一種抗拒,只要看著它們就好。而破壞性的念頭,就變成四個碎片:感受、圖像、話語和信念。
這四個不斷地在變化著,來來去去,圖像出現、消失,或者話語在改變,特別是這些感受會不斷地改變,就像海上的波浪,然後再看看這些信念,所有這些碎片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破壞性的念頭,形成了恐慌、抑鬱、自卑。如果你將身體的感受拿掉,你是不會有恐慌的,念頭就不會有力量,也不會出現抑鬱。如果把這個圖像拿走,也不會有恐慌。如果把話語拿走的話,恐慌也就會變得更小,它就沒辦法起作用。這樣一種信念,對恐慌的恐懼,或者拿掉這個情緒背後的厭惡、貪執等等,情緒就會失去力量了。就像桌子有四個桌腳,和一個桌面,對不對?你拿掉這些部分就找不到桌子,這些破壞性的念頭也是如此。
■ 「與之同在」的禪修練習
請將脊椎輕輕地打直,閉上眼睛,覺知自己的呼吸,然後放鬆身體的肌肉。
自然地呼吸,覺知呼吸,吸氣、吐氣⋯⋯
現在慢慢地覺知這些身體的感受⋯⋯ 無論你現在有什麽樣的感受,是舒服、不舒服或是中性的⋯⋯
如果心中有破壞性的念頭,身體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那就跟這樣不舒服的感覺在一起,不要試著控制它⋯⋯ 如果找不到任何感受,那也很棒,就跟沒有感受同在⋯⋯
如果你能夠看到有什麽感受,就跟它同在, 不用擔心。因為當你看到河流時,你就在河流之外了,但河流還是在那裡。所以不要期待這種感受會消失,即使可能感覺很痛苦,很不開心,都沒關係,你的覺知是超越這些感受的。允許這些感受可以出現在覺知當中⋯⋯
當你把這些感受包容進你的覺知,那就是慈愛。厭惡就不在那了,厭惡的反面就是愛與慈悲⋯⋯
但如果你有厭惡,放不下這樣的厭惡,也沒有關係,那就跟厭惡同在,允許厭惡的存在。當你允許有這樣的厭惡,那就是慈愛,那就是悲心,那也是寬恕。
所以一切都是沒問題的,恐慌沒有問題,抑鬱沒有問題,內疚也沒有問題,破壞性的念頭,任何一切都沒問題。這些都如同天空的雲霧⋯⋯
與破壞性念頭同在,那也是一種智慧⋯⋯
認識出這些感受、破壞性的念頭或者與之同在,就是智慧。智慧的意思就是如實地了知一切,無論你現在有什麽樣的感受,就只是認識出來,與它同在。舒服、不舒服或是中性的感受,痛苦、壓力、清明或是迷惑都沒有關係⋯⋯
如果你找不到這些,很好,那就如實地安住在找不到的狀態。當你看著這些感受時,會有一兩次的瞥見,然後就消失了,那很好,就讓它們消失。突然之間它們又出現了,也跟它們在一起⋯⋯
善待這一切,允許這些念頭的存在,就是一種善意⋯⋯
而你也不需要去控制什麼。因為你的覺知已經是自由的,已經是清淨的,已經是現前的,所以不需要擔心會做錯什麽,這裡是不會出錯的,錯誤也是在覺知之中。這裡也不會有任何的失敗,失敗也是在覺知當中的⋯⋯
你心中可能會產生很多的想法、或是各種的對話、聲音,在這背後有一些抗拒或是信念:覺得應該是這樣、這樣才是對的。與這些圖像、聲音、信念同在⋯⋯
現在你的破壞性念頭或情緒,就會變成四種碎片,而他們都在改變著,允許它們改變,讓它們來,讓它們去⋯⋯
如果現在想要哭也可以哭出來,沒問題的。尤其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哭出來,你想要笑也可以大聲笑出來⋯⋯
如果你覺得有點承受不了,有時候看著自己的情緒,剛開始我們會覺得難以承受,你可能就需要轉換一下焦點,現在去聽聲音,周圍任何的聲音。如果身邊沒有什麽聲音,你就看著自己的呼吸⋯⋯
現在張開眼睛,讓心休息在它本來的狀態中,沒有任何特定的焦點, 就只是讓心放著休息⋯⋯
好了,練習就到這裡結束。
■ 給予念頭和情緒 無條件的慈愛
你可以將這個禪修運用在你的生活中,特別是當破壞性的念頭或情緒出現時,試著去看自己的本質,其實是非常棒的,我們本俱的特質是完美的,試著去感恩。告訴自己:我很好,我沒問題。 在禪修的座間,如果出現這些念頭或情緒的時候,它們只是一種看法而已,不是「我」,至於聽不聽這個看法是取決於你自己,對不對?所以讓它來讓它去,你知道那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是想法,喃喃自語而已。
有時候做這樣的禪修,可以先從呼吸開始,尤其當破壞性情緒或念頭出現時,慢慢地把它作為禪修的對境,同時要記得:如實地認識到情緒,這就是智慧。你可以將任何的事情帶進來,好或不好的情緒、對或錯的情緒。所以你不需要有任何的厭惡,不需要去抓住什麼,因為如果有設限的話,認為這個情緒好,那個情緒不好,這個情緒是我應該去看的,那個情緒我不該去看,那麼就會出現問題,你就又開始有貪執跟厭惡了,但即使是貪執跟厭惡,你仍然可以看著它們,它們就會成為你的朋友,所以這真的是非常棒的消息。
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有著清淨的覺知,對覺知而言沒有錯誤或是失敗。所以無論出現什麼,都讓它跟覺知在一起,讓它融入覺知,任由它們在覺知中。那就是一種很好的包容,那是真正的愛、善意,是一種非常好的善意,一般的慈悲都還是有著厭惡、貪執,但這裡就像是一種無條件的愛與慈悲,對自己的念頭、情緒和自己,都是這樣無條件的慈愛,漸漸地你也可以對他人開展出來這樣的慈愛。
所以這就是覺知,我們談到了關於覺知、慈悲與智慧。如果你能夠看到這些情緒非常好,不行的話也沒關係,就只是與之同在。在生活中,你可以一再地這樣短時間、多次數的練習。
主題:如何轉化抑鬱念頭
日期: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翻譯:妙琳法師
■ 禪修的第一步 奠定覺知的基礎
這次我們要談的是如何用破壞性念頭來做修持。對於破壞性念頭的禪修,首先我們要學習透過呼吸來奠定認識覺知的基礎。一呼一吸間,知道自己正在呼吸。或者做聲音禪修,知道自己聽著聲音。另外還有默念禪修,在心中想一個詞句,然後在心中反覆念誦。過去的幾堂課大家都學過這些方法了,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再回去看之前的影帶。這三個禪修技巧,至少要先練習幾個星期。
之後,當破壞性念頭或情緒出現時,身體會出現感受、感覺。有時候身體感覺是從心臟或者從胃部出現,那就看著這個感覺。當你看著感覺時,有時候你找不到感覺,很棒,那是一個間隙,一種心無法形容的間隙,這時候就跟間隙在一起。有時候你可以找到感覺,也很好。如果你看到了感覺,就表示是你看到了河流,所以你就不在河流裡了。感覺仍然在,但不是問題,就跟感覺在一起,感覺就成了你禪修的助緣。就像是呼吸一樣,當你看著呼吸,呼吸就成為禪修的助緣。所以不要企圖去控制感覺,或者阻斷感覺,跟它同在就好。
■ 拆解破壞性念頭的四種組成
當你持續看著這些感覺時,漸漸地你會看到很多圖像,特別是疫情期間,會有許多關於疫情恐怖的圖像,像是病毒,或者失去親人,或許你心裡會想著:「誰知道我明天會不會感染呢?」或者是一些話語:「這真的很危險,這樣不好。」而這些想法的背後有著信念、有著一種抗拒,只要看著它們就好。而破壞性的念頭,就變成四個碎片:感受、圖像、話語和信念。
這四個不斷地在變化著,來來去去,圖像出現、消失,或者話語在改變,特別是這些感受會不斷地改變,就像海上的波浪,然後再看看這些信念,所有這些碎片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破壞性的念頭,形成了恐慌、抑鬱、自卑。如果你將身體的感受拿掉,你是不會有恐慌的,念頭就不會有力量,也不會出現抑鬱。如果把這個圖像拿走,也不會有恐慌。如果把話語拿走的話,恐慌也就會變得更小,它就沒辦法起作用。這樣一種信念,對恐慌的恐懼,或者拿掉這個情緒背後的厭惡、貪執等等,情緒就會失去力量了。就像桌子有四個桌腳,和一個桌面,對不對?你拿掉這些部分就找不到桌子,這些破壞性的念頭也是如此。
■ 「與之同在」的禪修練習
請將脊椎輕輕地打直,閉上眼睛,覺知自己的呼吸,然後放鬆身體的肌肉。
自然地呼吸,覺知呼吸,吸氣、吐氣⋯⋯
現在慢慢地覺知這些身體的感受⋯⋯ 無論你現在有什麽樣的感受,是舒服、不舒服或是中性的⋯⋯
如果心中有破壞性的念頭,身體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那就跟這樣不舒服的感覺在一起,不要試著控制它⋯⋯ 如果找不到任何感受,那也很棒,就跟沒有感受同在⋯⋯
如果你能夠看到有什麽感受,就跟它同在, 不用擔心。因為當你看到河流時,你就在河流之外了,但河流還是在那裡。所以不要期待這種感受會消失,即使可能感覺很痛苦,很不開心,都沒關係,你的覺知是超越這些感受的。允許這些感受可以出現在覺知當中⋯⋯
當你把這些感受包容進你的覺知,那就是慈愛。厭惡就不在那了,厭惡的反面就是愛與慈悲⋯⋯
但如果你有厭惡,放不下這樣的厭惡,也沒有關係,那就跟厭惡同在,允許厭惡的存在。當你允許有這樣的厭惡,那就是慈愛,那就是悲心,那也是寬恕。
所以一切都是沒問題的,恐慌沒有問題,抑鬱沒有問題,內疚也沒有問題,破壞性的念頭,任何一切都沒問題。這些都如同天空的雲霧⋯⋯
與破壞性念頭同在,那也是一種智慧⋯⋯
認識出這些感受、破壞性的念頭或者與之同在,就是智慧。智慧的意思就是如實地了知一切,無論你現在有什麽樣的感受,就只是認識出來,與它同在。舒服、不舒服或是中性的感受,痛苦、壓力、清明或是迷惑都沒有關係⋯⋯
如果你找不到這些,很好,那就如實地安住在找不到的狀態。當你看著這些感受時,會有一兩次的瞥見,然後就消失了,那很好,就讓它們消失。突然之間它們又出現了,也跟它們在一起⋯⋯
善待這一切,允許這些念頭的存在,就是一種善意⋯⋯
而你也不需要去控制什麼。因為你的覺知已經是自由的,已經是清淨的,已經是現前的,所以不需要擔心會做錯什麽,這裡是不會出錯的,錯誤也是在覺知之中。這裡也不會有任何的失敗,失敗也是在覺知當中的⋯⋯
你心中可能會產生很多的想法、或是各種的對話、聲音,在這背後有一些抗拒或是信念:覺得應該是這樣、這樣才是對的。與這些圖像、聲音、信念同在⋯⋯
現在你的破壞性念頭或情緒,就會變成四種碎片,而他們都在改變著,允許它們改變,讓它們來,讓它們去⋯⋯
如果現在想要哭也可以哭出來,沒問題的。尤其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哭出來,你想要笑也可以大聲笑出來⋯⋯
如果你覺得有點承受不了,有時候看著自己的情緒,剛開始我們會覺得難以承受,你可能就需要轉換一下焦點,現在去聽聲音,周圍任何的聲音。如果身邊沒有什麽聲音,你就看著自己的呼吸⋯⋯
現在張開眼睛,讓心休息在它本來的狀態中,沒有任何特定的焦點, 就只是讓心放著休息⋯⋯
好了,練習就到這裡結束。
■ 給予念頭和情緒 無條件的慈愛
你可以將這個禪修運用在你的生活中,特別是當破壞性的念頭或情緒出現時,試著去看自己的本質,其實是非常棒的,我們本俱的特質是完美的,試著去感恩。告訴自己:我很好,我沒問題。 在禪修的座間,如果出現這些念頭或情緒的時候,它們只是一種看法而已,不是「我」,至於聽不聽這個看法是取決於你自己,對不對?所以讓它來讓它去,你知道那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是想法,喃喃自語而已。
有時候做這樣的禪修,可以先從呼吸開始,尤其當破壞性情緒或念頭出現時,慢慢地把它作為禪修的對境,同時要記得:如實地認識到情緒,這就是智慧。你可以將任何的事情帶進來,好或不好的情緒、對或錯的情緒。所以你不需要有任何的厭惡,不需要去抓住什麼,因為如果有設限的話,認為這個情緒好,那個情緒不好,這個情緒是我應該去看的,那個情緒我不該去看,那麼就會出現問題,你就又開始有貪執跟厭惡了,但即使是貪執跟厭惡,你仍然可以看著它們,它們就會成為你的朋友,所以這真的是非常棒的消息。
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有著清淨的覺知,對覺知而言沒有錯誤或是失敗。所以無論出現什麼,都讓它跟覺知在一起,讓它融入覺知,任由它們在覺知中。那就是一種很好的包容,那是真正的愛、善意,是一種非常好的善意,一般的慈悲都還是有著厭惡、貪執,但這裡就像是一種無條件的愛與慈悲,對自己的念頭、情緒和自己,都是這樣無條件的慈愛,漸漸地你也可以對他人開展出來這樣的慈愛。
所以這就是覺知,我們談到了關於覺知、慈悲與智慧。如果你能夠看到這些情緒非常好,不行的話也沒關係,就只是與之同在。在生活中,你可以一再地這樣短時間、多次數的練習。
5/24/2020 疫情带来的人生十堂课(有中文摘要)
2020年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八堂開示摘要
主題:病毒帶來的人生十堂課
日期:2020年5月24日
翻譯:妙琳法師
這次的疫情帶給我們很多的反思,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從中學習和成長。所以今天就來談一談疫情所帶來的十件事:
一、人際關係的改善
我的一些學生、朋友傳訊息告訴我,他們的人際關係因爲疫情而有所改善。當然,現在是一個緊張時期,通常大約百分之十的人會遇上人際關係的問題,尤其是每天面對柴米油鹽的瑣事,成天待在一起,可能多少會發生一些摩擦和問題 ; 但有很多人的人際關係其實變得更凝聚、更真誠。大家平常都沒時間去經營彼此的關係,有著一長串的待辦清單,需要一一去完成,從早到晚忙碌於工作,因此沒有時間和家人或自己所愛的人聯繫互動。
但現在,大家有了更多時間。有些人跟家人或自己父母同住,或花了很多時間跟孩子相處,他們從自己的孩子、父母或者夫妻之間都學到了很多。不僅如此,很多人也試著在家裡做一些新鮮的事,像是烹飪、互相學習、試著彼此理解。當然關係中仍會有起伏變化,但我想這是一個好現象,疫情帶來了人際關係的改善。
二、精神層面得到開展
這段期間聽說很多人在精神層面得到了開展。我們的禪修傳承,會把這段時期稱為「中陰」。中陰的意思是兩者之間過渡的一個時段,像是生命的轉變期,突如其來的意外。人生中發生意外時,一開始會很痛苦,就是我們所說「消融的階段」,感覺到下沉、融化或者失去,這其實是很好的,因為我們都有著一種限制,像是綑縛在自己世界的繭,處在自己的舒適圈。只要待在舒適圈裡頭,也就沒辦法真正地成長、完全地轉化,儘管看起來它是穩定的,但你卻卡在其中。
而現在大疫情出現,就是一個巨大的意外,開始的時候會帶來很多痛苦。但是現在,我們的心能往內,能有更多的自省。於是心自然地進入了所謂的「消融階段」,心變得清晰,有更多的彈性,過去的舒適圈、習氣和概念消失了,而新的習慣還沒有形成,很多人處在這個階段。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內在的彈性,一旦突然出現意外,你就會從中學到很多新事物,尤其是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認識。通常,我們很忙碌,我們的心總是向外;現在很多外面的活動都停止了,所以心會往內,就會回歸到真正的自己,像一種回家的感覺。我聽到很多人形容這是一種向內的心靈探索。這是從疫情學習而來的第二件事。
三、自我發現及成長
一旦你向內探索,接受並放下,但是不要放棄,持續不斷地去轉化,就會帶來許多的自我發現和個人的成長,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第三個階段----「成為」。首先是消融,然後是清晰,接著再到形成的這個階段。
對我而言,這段時間收穫甚多。每天我都在閉關禪修,同時也從周圍的家人,像是我母親、哥哥身上學到很多。也從現在的住所,尼泊爾加德滿都寺院的周圍環境學到很多。以往我的時間安排,會在忙碌教學行程之後,給自己一段獨自閉關的時間,不去看書,心無旁騖,非常嚴謹地閉關禪修。這一次比較像是一種鬆散的閉關狀態,就有一種平衡,可以充分的休息,也有很多自我的反思,像是一種自我學習,這對我很有幫助,之後我會慢慢分享給大家。
四、建立健康及衛生的新習慣
先前我其實不知道如何洗手,但現在我已經會確實地洗手。一月初我在菩提迦耶,當時疫情已經出現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並且蔓延開來,但還沒有進行封閉措施,人心惶惶。那時候就開始聽說要好好洗手和戴口罩。
過去在印度菩提迦耶,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嚴重咳嗽,也有很多病毒,導致嚴重的發燒,在法會中隨時都會聽到有人在咳嗽,但今年很少聽到,只是間歇地咳幾聲,因為大家都開始留意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保持乾淨。咳嗽也會摀住自己的嘴,因此即使有人感冒、咳嗽,也不容易傳染開來。同時,很多人這段時間待在家裡,也開始關注如何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並且攝取足夠的維他命,於是很多人開始多吃蔬果,並且勤加運動。我們寺院有些僧人過去從不運動,現在開始運動之後感覺很好,身體自動告訴他們說「我應該要運動」,他們也就開始形成新的習慣。建立起照顧自己健康、保持個人衛生的新習慣,這是我們在疫情中學到的第四件事。
五、大自然的回歸
我現在住在加德滿都,一座叫「斯塔帕拉」的山,在山頂的寺院中。從這裡,我可以眺望整個加德滿都。加德滿都是尼泊爾的首都,也是尼泊爾最大的城市。過去,即使是好天氣,從這裡也無法看得很清楚;以前覺得看到的山嵐距離好遠,現在覺得群山都近在眼前,而且空氣非常乾爽。我相信世界各地很多城市的污染都降低了。在我的房子後面有一個小花園,種了很多樹,和草本植物,現在很多鳥兒也出現了。每天早上醒來都聽到不同的鳥叫聲,有些鳥兒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這裡的居民都很驚訝有許多外來的鳥飛來這裡。這就像大自然回歸一樣,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現象,非常棒!
六、更多創新和新發現
我聽說很多公司改變了工作方式,允許職員在家裡工作。很多人發現當他們在家裡工作時,其實可以找到很好的平衡。如果他們想要休息,就去打個盹,而當他們精力充沛,就能很有效率地工作。如果他們需要走動,就去附近走走路,運動一下。也可以跟家人講個話,然後再回到自己的工作上。
同時我也很聽說很多公司指導員工,學習許多新的技能,這點我之後會多談一些。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出現像這樣的大流行病過後都會有很多的革新,希望這個疫情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創新,也能夠對我們人類的未來帶來助益。
七、引發人類對健康的研究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這場微細、看不見的戰爭,人類此時遇上的這個病毒,是我們面臨的眾多挑戰之一。而且我聽說還不止一種病毒,有上千種不同的病毒存在,都有可能傳染給人。所以,希望由此引發人們對健康的研究、如何保障人類健康,從這個挑戰中發現新的解決辦法,從而幫助人類戰勝這個看不見的挑戰。目前這些都已經在研究過程中,而人類也會從這個所謂的「看不見的敵人」,得到很好的反思。
八、增強我們的適應能力
從第一到第七,我們看到了透過這些經歷,其實會增強我們的適應能力。突如其來的問題或挑戰出現時,我們會尋找解決方法,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破繭而出。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學習了接受但是不放棄,同時不斷地去學習、去轉化,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
小時候,我父親曾告訴我如何去發現內在本具的美好特質,有三種方式,第一是透過認識、學習,教育是很重要的。第二是要著手去做、去經驗。不用顧慮太多,放手去做就是了。你會發現:哦!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點,事情就這樣發生了,結果很好,我從沒想到自己有這樣的能力。通常,我們去做一些事情,大部分情況都會一個好的結局,當然有時候也會出差錯。透過實踐和經驗,我們總會有所學習、成長,有新的發現。第三是透過問題、挑戰或是障礙去成長。當我們去面對它,我們就會有很大的進展。當我們遇到大問題時,自然會有很大的進步和開展。我們的適應能力因此有所增長。我們需要對這些事有所理解,這是很重要的,同時,接受卻不放棄,持續去學習,不斷去轉化,這會幫助讓我們增長適應能力。
九、發現禪修的力量
現在有很多教導禪修的線上教學,還有不同方式的禪修教法。很多人每天早晚都做禪修練習,我自己也是如此,確實很有助益。禪修對於面對挑戰的時候真的很有幫助。當你面臨艱鉅的挑戰,有時候你會很驚訝:練習禪修之前,自己如果面對這樣的狀況,通常是氣急敗壞,很沮喪;但這次我並沒有哭、沒有惱怒。你會對自己的反應感到吃驚。這就是禪修的力量,也就是禪修帶給我們的利益。
十、處處都是學習的機會
我在這段時間學習到很多事情,例如:我從二十四年前完成佛學院的學習之後,心裡始終渴望能夠再去研讀,因為這次疫情,我去看了一直以來很想讀的法本。除此之外,我也在網上學習,聽一些不同的課程。也有機會跟大自然學習,從農田、蔬菜、樹木、花朵、竹子,甚至怎麼做飯。在我的寺院,我和我哥哥都有教導禪修,我們彼此也互相學習,做很多的問題探討,這其實是很好的一種學習。很多人待在家裡,上很多課,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時期。
我聽說在1655年也出現過和現在一樣的大疫情,當時英國有一位科學家艾薩克牛頓,他在劍橋大學讀書,校園也因為疫情而關閉了,於是他就自我隔離。後來他說:這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時光。那段期間他有了很多的新發現。另外,哈佛大學的創始人,當時他生意失利,於是賣掉自己的房產,來到美國,後來創建了哈佛大學。其實在這樣疫情肆虐期間,還是有很多正向事情發生。
主題:病毒帶來的人生十堂課
日期:2020年5月24日
翻譯:妙琳法師
這次的疫情帶給我們很多的反思,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從中學習和成長。所以今天就來談一談疫情所帶來的十件事:
一、人際關係的改善
我的一些學生、朋友傳訊息告訴我,他們的人際關係因爲疫情而有所改善。當然,現在是一個緊張時期,通常大約百分之十的人會遇上人際關係的問題,尤其是每天面對柴米油鹽的瑣事,成天待在一起,可能多少會發生一些摩擦和問題 ; 但有很多人的人際關係其實變得更凝聚、更真誠。大家平常都沒時間去經營彼此的關係,有著一長串的待辦清單,需要一一去完成,從早到晚忙碌於工作,因此沒有時間和家人或自己所愛的人聯繫互動。
但現在,大家有了更多時間。有些人跟家人或自己父母同住,或花了很多時間跟孩子相處,他們從自己的孩子、父母或者夫妻之間都學到了很多。不僅如此,很多人也試著在家裡做一些新鮮的事,像是烹飪、互相學習、試著彼此理解。當然關係中仍會有起伏變化,但我想這是一個好現象,疫情帶來了人際關係的改善。
二、精神層面得到開展
這段期間聽說很多人在精神層面得到了開展。我們的禪修傳承,會把這段時期稱為「中陰」。中陰的意思是兩者之間過渡的一個時段,像是生命的轉變期,突如其來的意外。人生中發生意外時,一開始會很痛苦,就是我們所說「消融的階段」,感覺到下沉、融化或者失去,這其實是很好的,因為我們都有著一種限制,像是綑縛在自己世界的繭,處在自己的舒適圈。只要待在舒適圈裡頭,也就沒辦法真正地成長、完全地轉化,儘管看起來它是穩定的,但你卻卡在其中。
而現在大疫情出現,就是一個巨大的意外,開始的時候會帶來很多痛苦。但是現在,我們的心能往內,能有更多的自省。於是心自然地進入了所謂的「消融階段」,心變得清晰,有更多的彈性,過去的舒適圈、習氣和概念消失了,而新的習慣還沒有形成,很多人處在這個階段。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內在的彈性,一旦突然出現意外,你就會從中學到很多新事物,尤其是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認識。通常,我們很忙碌,我們的心總是向外;現在很多外面的活動都停止了,所以心會往內,就會回歸到真正的自己,像一種回家的感覺。我聽到很多人形容這是一種向內的心靈探索。這是從疫情學習而來的第二件事。
三、自我發現及成長
一旦你向內探索,接受並放下,但是不要放棄,持續不斷地去轉化,就會帶來許多的自我發現和個人的成長,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第三個階段----「成為」。首先是消融,然後是清晰,接著再到形成的這個階段。
對我而言,這段時間收穫甚多。每天我都在閉關禪修,同時也從周圍的家人,像是我母親、哥哥身上學到很多。也從現在的住所,尼泊爾加德滿都寺院的周圍環境學到很多。以往我的時間安排,會在忙碌教學行程之後,給自己一段獨自閉關的時間,不去看書,心無旁騖,非常嚴謹地閉關禪修。這一次比較像是一種鬆散的閉關狀態,就有一種平衡,可以充分的休息,也有很多自我的反思,像是一種自我學習,這對我很有幫助,之後我會慢慢分享給大家。
四、建立健康及衛生的新習慣
先前我其實不知道如何洗手,但現在我已經會確實地洗手。一月初我在菩提迦耶,當時疫情已經出現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並且蔓延開來,但還沒有進行封閉措施,人心惶惶。那時候就開始聽說要好好洗手和戴口罩。
過去在印度菩提迦耶,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嚴重咳嗽,也有很多病毒,導致嚴重的發燒,在法會中隨時都會聽到有人在咳嗽,但今年很少聽到,只是間歇地咳幾聲,因為大家都開始留意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保持乾淨。咳嗽也會摀住自己的嘴,因此即使有人感冒、咳嗽,也不容易傳染開來。同時,很多人這段時間待在家裡,也開始關注如何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並且攝取足夠的維他命,於是很多人開始多吃蔬果,並且勤加運動。我們寺院有些僧人過去從不運動,現在開始運動之後感覺很好,身體自動告訴他們說「我應該要運動」,他們也就開始形成新的習慣。建立起照顧自己健康、保持個人衛生的新習慣,這是我們在疫情中學到的第四件事。
五、大自然的回歸
我現在住在加德滿都,一座叫「斯塔帕拉」的山,在山頂的寺院中。從這裡,我可以眺望整個加德滿都。加德滿都是尼泊爾的首都,也是尼泊爾最大的城市。過去,即使是好天氣,從這裡也無法看得很清楚;以前覺得看到的山嵐距離好遠,現在覺得群山都近在眼前,而且空氣非常乾爽。我相信世界各地很多城市的污染都降低了。在我的房子後面有一個小花園,種了很多樹,和草本植物,現在很多鳥兒也出現了。每天早上醒來都聽到不同的鳥叫聲,有些鳥兒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這裡的居民都很驚訝有許多外來的鳥飛來這裡。這就像大自然回歸一樣,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現象,非常棒!
六、更多創新和新發現
我聽說很多公司改變了工作方式,允許職員在家裡工作。很多人發現當他們在家裡工作時,其實可以找到很好的平衡。如果他們想要休息,就去打個盹,而當他們精力充沛,就能很有效率地工作。如果他們需要走動,就去附近走走路,運動一下。也可以跟家人講個話,然後再回到自己的工作上。
同時我也很聽說很多公司指導員工,學習許多新的技能,這點我之後會多談一些。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出現像這樣的大流行病過後都會有很多的革新,希望這個疫情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創新,也能夠對我們人類的未來帶來助益。
七、引發人類對健康的研究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這場微細、看不見的戰爭,人類此時遇上的這個病毒,是我們面臨的眾多挑戰之一。而且我聽說還不止一種病毒,有上千種不同的病毒存在,都有可能傳染給人。所以,希望由此引發人們對健康的研究、如何保障人類健康,從這個挑戰中發現新的解決辦法,從而幫助人類戰勝這個看不見的挑戰。目前這些都已經在研究過程中,而人類也會從這個所謂的「看不見的敵人」,得到很好的反思。
八、增強我們的適應能力
從第一到第七,我們看到了透過這些經歷,其實會增強我們的適應能力。突如其來的問題或挑戰出現時,我們會尋找解決方法,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破繭而出。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學習了接受但是不放棄,同時不斷地去學習、去轉化,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
小時候,我父親曾告訴我如何去發現內在本具的美好特質,有三種方式,第一是透過認識、學習,教育是很重要的。第二是要著手去做、去經驗。不用顧慮太多,放手去做就是了。你會發現:哦!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點,事情就這樣發生了,結果很好,我從沒想到自己有這樣的能力。通常,我們去做一些事情,大部分情況都會一個好的結局,當然有時候也會出差錯。透過實踐和經驗,我們總會有所學習、成長,有新的發現。第三是透過問題、挑戰或是障礙去成長。當我們去面對它,我們就會有很大的進展。當我們遇到大問題時,自然會有很大的進步和開展。我們的適應能力因此有所增長。我們需要對這些事有所理解,這是很重要的,同時,接受卻不放棄,持續去學習,不斷去轉化,這會幫助讓我們增長適應能力。
九、發現禪修的力量
現在有很多教導禪修的線上教學,還有不同方式的禪修教法。很多人每天早晚都做禪修練習,我自己也是如此,確實很有助益。禪修對於面對挑戰的時候真的很有幫助。當你面臨艱鉅的挑戰,有時候你會很驚訝:練習禪修之前,自己如果面對這樣的狀況,通常是氣急敗壞,很沮喪;但這次我並沒有哭、沒有惱怒。你會對自己的反應感到吃驚。這就是禪修的力量,也就是禪修帶給我們的利益。
十、處處都是學習的機會
我在這段時間學習到很多事情,例如:我從二十四年前完成佛學院的學習之後,心裡始終渴望能夠再去研讀,因為這次疫情,我去看了一直以來很想讀的法本。除此之外,我也在網上學習,聽一些不同的課程。也有機會跟大自然學習,從農田、蔬菜、樹木、花朵、竹子,甚至怎麼做飯。在我的寺院,我和我哥哥都有教導禪修,我們彼此也互相學習,做很多的問題探討,這其實是很好的一種學習。很多人待在家裡,上很多課,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時期。
我聽說在1655年也出現過和現在一樣的大疫情,當時英國有一位科學家艾薩克牛頓,他在劍橋大學讀書,校園也因為疫情而關閉了,於是他就自我隔離。後來他說:這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時光。那段期間他有了很多的新發現。另外,哈佛大學的創始人,當時他生意失利,於是賣掉自己的房產,來到美國,後來創建了哈佛大學。其實在這樣疫情肆虐期間,還是有很多正向事情發生。
5/31/2020 在不确定中修安忍与平等(有中文摘要)
2020年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九堂開示摘要
主題:在不確定之中修安忍與平等
日期:2020年5月31日
翻譯:妙琳法師
■ 安忍的精髓 是種開放、有彈性的心
今天我想談一談關於「安忍」。現在一切都很不確定,大家都不知道這樣的隔離、封城要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什麽時候才能步回正軌,能夠繼續我的學習,經營我的生意?大家都在不確定中等待著。因此,認識「安忍」很重要。
什麼是「安忍」呢?「安忍」的精髓是一種有彈性的心,你的心開放而強大,帶有一種勇氣 ; 如果沒有勇氣和平靜,心就會變得沒有彈性和敏感。即使是一點小事不對勁,你就會覺得很不安。生活中出現一點小問題,我們就很容易失望。即使你不想感覺失望、恐慌,不想要生氣、擔憂,卻無法控制自己的心。事實上心應該更有彈性,而這就是「安忍」。
■ 隨著人生的起伏而舞動
以「安忍」而言,很重要的一點,要如是知道並接受一切。過去我提過很多次,人生是起伏不定的,像海上的波浪,而我們就要接受它如是起伏。但在接受的同時,人生也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例如我們有著覺知、慈愛、悲心、能力、技巧、智慧,我們的內在具備那麽多殊勝的特質,不是嗎?所以要接受、認識出它們,但同時要知道,無論我們做什麽,無法總是盡善盡美,會有上下起伏。因此,也要學習放下,接受這些起伏,卻不放棄。
運用你的智慧、學識、技巧,做任何事都盡力而為,但不要太執著結果,投入應盡的努力,同時享受這個過程。那麼,你就會找到一個平衡,找到一個自然的節奏和進度。無論情況如何起伏,你都能屈能伸,你知道如何隨著人生舞動。生活就像一場舞蹈、就像股市,接受它如此,就是一種放下;然而不要放棄,並運用我們內在特質能力盡力而為,那就會很有力量。
■ 人生如登山 迂迴上下才是自然
如果你想爬到山頂,上山的路線會是一條直路嗎?不可能的。這種一條直線的路是不存在的。事實上,一開始會先往上走一段路,然後再迂迴下行。因此不要放棄,從自己的錯誤、障礙與問題當中學習。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都有各自的問題。人生總會出現問題,但問題及障礙也可以成爲一種機會,一種解決方案,所以不要放棄。你會上行一段,然後又迂迴向下,上下、上下...,而每一次你都會學到東西,得到成長。最後,你就爬到山頂了。迂迴地上上下下往前進,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但一般情況是什麽?我們所期待的是一條直線到達目的地。一旦看不到一條直線,我們就會覺得焦躁,就小題大作,捶打自己、責怪他人、責怪環境,攪得一團糟。到最後,因為太緊繃或太鬆懈,我們可能就會放棄。所以「安忍」是要找到自然的節奏。
■ 不鬆懈且不緊繃 學習找到平衡
西藏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小時候外公跟我講了這個關於耐心、正精進的故事 — 烏龜和兔子的故事。烏龜跟兔子賽跑,看誰先跑到山頂。比賽一開始,兔子就想:「我蹦幾下就到山頂了。這隻小烏龜慢吞吞地爬行,怎麽能跟我比啊?」於是,兔子快要到山頂時覺得很累,就先睡了一覺。而那隻烏龜慢慢地一直往上爬,不放棄,但也不緊繃。最後,烏龜先爬到了山頂。於是牠呼喊著兔子,兔子被叫醒了,向山下看去,但牠左看右看都沒看到烏龜。接著又聽到烏龜喊牠,兔子往上一看,沒想到烏龜已經在山頂了。所以,要持續、不放棄,從錯誤中學習,從障礙中成長。到最後,其實每件事都在輔助你達到自己的理想,都成為了你的助力。所以,真正的重點是要找到平衡,這點很重要。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個藝術家,一旦你作畫時輕鬆自如,作品就會很出色。唱歌也是如此,當你輕鬆地駕馭聲音,就能唱出美妙的歌聲。感覺上好像是毫不費力,但其實並不是完全不出力,仍帶有力道。這樣的力道是隨順自然節奏,不會太緊繃,那就是真正的「安忍」、「平等捨」。「平等捨」的意思就是不要太緊繃,也不要太鬆懈。如果憎恨敵人,而過於執著自己親近的人,這些就是種不平衡的狀態。相反,你知道有自己不喜歡的人,也知道有自己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兩者都可以幫助你成長和轉化,都能幫助你學習。
■ 何不換個方式試試?
有時候,當你想要做什麽,或想要達到一個目標,過程中走到了死胡同。一般我父親會說你走到盡頭了,會發生什麽?大部分人就放棄了,或是撞牆撞到滿頭傷,但事實上你這樣是穿不過去的。然而,有不同的方式穿越:向左、向右、向上或向下,很多不同的方式。也許這麼做就可以越過這堵牆;而不是用莽撞的方式。
舉例來說,我去遊方閉關四年半之後,回到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德噶光明寺,在我回來之前,寺院因為地震遭到嚴重損壞。當我第一眼看到寺院的那一刻,哇!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這裡有很多關於我父親的記憶,我曾在這間寺院跟著我的父親、外公學習。當時看到寺院建築到處是裂縫,有些牆壁都脫落了,我震驚不已。接著我認識到這是無常,便試著去思維無常。無常並不表示死亡、結束、什麽都沒有了;無常表示改變,因此它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充滿各種不同的通道路徑。
於是我想,要如何轉化現狀,而讓它對人們帶來更多利益?後來便有了不同的項目設計,目前我們這些項目都在進行中,希望很快就會帶來利益。我們這裡有佛學院,計畫未來也會是教授國際學生禪修、進行修學的地方。目前很多學院講授佛法教理和禪修,但沒有教導實際禪修的方法;而很多閉關的地方,會教禪修技巧,但卻不教理論。但是在這裡,我們結合學術和修行兩個面向,我們設計了讓人欣喜的課程。很快,寺院這裡就會展現出新氣象,可以說是地震帶來的福祉。地震造成了很多破壞,奪走很多人的生命。然而,對於此刻還在這裡的人來說,不要因為災難而喪失意志、勇氣和彈性。不要放棄,繼續從中學習、成長,持續地轉化。我認爲這對我們人生來說真的很重要。
主題:在不確定之中修安忍與平等
日期:2020年5月31日
翻譯:妙琳法師
■ 安忍的精髓 是種開放、有彈性的心
今天我想談一談關於「安忍」。現在一切都很不確定,大家都不知道這樣的隔離、封城要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什麽時候才能步回正軌,能夠繼續我的學習,經營我的生意?大家都在不確定中等待著。因此,認識「安忍」很重要。
什麼是「安忍」呢?「安忍」的精髓是一種有彈性的心,你的心開放而強大,帶有一種勇氣 ; 如果沒有勇氣和平靜,心就會變得沒有彈性和敏感。即使是一點小事不對勁,你就會覺得很不安。生活中出現一點小問題,我們就很容易失望。即使你不想感覺失望、恐慌,不想要生氣、擔憂,卻無法控制自己的心。事實上心應該更有彈性,而這就是「安忍」。
■ 隨著人生的起伏而舞動
以「安忍」而言,很重要的一點,要如是知道並接受一切。過去我提過很多次,人生是起伏不定的,像海上的波浪,而我們就要接受它如是起伏。但在接受的同時,人生也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例如我們有著覺知、慈愛、悲心、能力、技巧、智慧,我們的內在具備那麽多殊勝的特質,不是嗎?所以要接受、認識出它們,但同時要知道,無論我們做什麽,無法總是盡善盡美,會有上下起伏。因此,也要學習放下,接受這些起伏,卻不放棄。
運用你的智慧、學識、技巧,做任何事都盡力而為,但不要太執著結果,投入應盡的努力,同時享受這個過程。那麼,你就會找到一個平衡,找到一個自然的節奏和進度。無論情況如何起伏,你都能屈能伸,你知道如何隨著人生舞動。生活就像一場舞蹈、就像股市,接受它如此,就是一種放下;然而不要放棄,並運用我們內在特質能力盡力而為,那就會很有力量。
■ 人生如登山 迂迴上下才是自然
如果你想爬到山頂,上山的路線會是一條直路嗎?不可能的。這種一條直線的路是不存在的。事實上,一開始會先往上走一段路,然後再迂迴下行。因此不要放棄,從自己的錯誤、障礙與問題當中學習。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都有各自的問題。人生總會出現問題,但問題及障礙也可以成爲一種機會,一種解決方案,所以不要放棄。你會上行一段,然後又迂迴向下,上下、上下...,而每一次你都會學到東西,得到成長。最後,你就爬到山頂了。迂迴地上上下下往前進,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但一般情況是什麽?我們所期待的是一條直線到達目的地。一旦看不到一條直線,我們就會覺得焦躁,就小題大作,捶打自己、責怪他人、責怪環境,攪得一團糟。到最後,因為太緊繃或太鬆懈,我們可能就會放棄。所以「安忍」是要找到自然的節奏。
■ 不鬆懈且不緊繃 學習找到平衡
西藏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小時候外公跟我講了這個關於耐心、正精進的故事 — 烏龜和兔子的故事。烏龜跟兔子賽跑,看誰先跑到山頂。比賽一開始,兔子就想:「我蹦幾下就到山頂了。這隻小烏龜慢吞吞地爬行,怎麽能跟我比啊?」於是,兔子快要到山頂時覺得很累,就先睡了一覺。而那隻烏龜慢慢地一直往上爬,不放棄,但也不緊繃。最後,烏龜先爬到了山頂。於是牠呼喊著兔子,兔子被叫醒了,向山下看去,但牠左看右看都沒看到烏龜。接著又聽到烏龜喊牠,兔子往上一看,沒想到烏龜已經在山頂了。所以,要持續、不放棄,從錯誤中學習,從障礙中成長。到最後,其實每件事都在輔助你達到自己的理想,都成為了你的助力。所以,真正的重點是要找到平衡,這點很重要。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個藝術家,一旦你作畫時輕鬆自如,作品就會很出色。唱歌也是如此,當你輕鬆地駕馭聲音,就能唱出美妙的歌聲。感覺上好像是毫不費力,但其實並不是完全不出力,仍帶有力道。這樣的力道是隨順自然節奏,不會太緊繃,那就是真正的「安忍」、「平等捨」。「平等捨」的意思就是不要太緊繃,也不要太鬆懈。如果憎恨敵人,而過於執著自己親近的人,這些就是種不平衡的狀態。相反,你知道有自己不喜歡的人,也知道有自己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兩者都可以幫助你成長和轉化,都能幫助你學習。
■ 何不換個方式試試?
有時候,當你想要做什麽,或想要達到一個目標,過程中走到了死胡同。一般我父親會說你走到盡頭了,會發生什麽?大部分人就放棄了,或是撞牆撞到滿頭傷,但事實上你這樣是穿不過去的。然而,有不同的方式穿越:向左、向右、向上或向下,很多不同的方式。也許這麼做就可以越過這堵牆;而不是用莽撞的方式。
舉例來說,我去遊方閉關四年半之後,回到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德噶光明寺,在我回來之前,寺院因為地震遭到嚴重損壞。當我第一眼看到寺院的那一刻,哇!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這裡有很多關於我父親的記憶,我曾在這間寺院跟著我的父親、外公學習。當時看到寺院建築到處是裂縫,有些牆壁都脫落了,我震驚不已。接著我認識到這是無常,便試著去思維無常。無常並不表示死亡、結束、什麽都沒有了;無常表示改變,因此它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充滿各種不同的通道路徑。
於是我想,要如何轉化現狀,而讓它對人們帶來更多利益?後來便有了不同的項目設計,目前我們這些項目都在進行中,希望很快就會帶來利益。我們這裡有佛學院,計畫未來也會是教授國際學生禪修、進行修學的地方。目前很多學院講授佛法教理和禪修,但沒有教導實際禪修的方法;而很多閉關的地方,會教禪修技巧,但卻不教理論。但是在這裡,我們結合學術和修行兩個面向,我們設計了讓人欣喜的課程。很快,寺院這裡就會展現出新氣象,可以說是地震帶來的福祉。地震造成了很多破壞,奪走很多人的生命。然而,對於此刻還在這裡的人來說,不要因為災難而喪失意志、勇氣和彈性。不要放棄,繼續從中學習、成長,持續地轉化。我認爲這對我們人生來說真的很重要。
6/14/2020 与疼痛共处的妙方(有中文摘要)
2020年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十堂開示摘要
主題:與疼痛共處的妙方
日期:2020年6月14日
翻譯:妙琳法師
■疼痛是快樂或痛苦,取決於你
疼痛本身有可能帶來快樂,也有可能引起痛苦,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有時候,人們會說自己真的不喜炎熱的天氣,夏天的時候走在室外,感覺自己無法呼吸了,覺得非常難受,每走一步都很不舒服。然而你到了健身房,運動之後,你決定要去做蒸氣桑拿。桑拿房裡面非常熱,而你感覺很享受:哦!終於感受到這種熱力了。桑拿的熱度,和外面的高溫,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然而當我們的心認為這是對自己好的,你會花錢來這裡感受熱力。那麼,健身房外面的熱度,是痛苦的成因;而健身房裡面桑拿的熱度,是快樂的成因。這都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疼痛。
■三個步驟轉化疼痛為禪修
首先,你學習的禪修方法是覺知呼吸,或聲音的禪修,或默念禪修。這些是禪修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先去覺知身體。從頭部到腳底掃描一遍身體,只是與任何的感受同在,你不需要改變感受,或是控制、壓制、製造感受,這些都不需要做,只是放著。什麼都不用做,就只是放著。現在第三步,是你需要找到身體上不舒服的感受,任何身體的疼痛,你或許覺得膝蓋痛、背痛,你可能身體患病,胃痛、或是任何疾病引起的疼痛,或是情緒上的痛楚,也可以運用。例如恐慌、抑鬱、憎恨。當憎恨出現的時候,也會帶來痛感。當出現貪念、欲望,也會帶來疼痛。欲望滿足時,雖然有愉悅,也有痛苦。所以,這個練習需要一些疼痛感。
■疼痛禪修引導
請保持你的後背輕鬆地打直。閉上眼睛。
從頭到腳地掃描自己的身體,掃描整個身體,好嗎?
無論你身體有什麼感受,愉悅的感受,不舒服的感受,中性的感受,都沒有關係...
就只是與感受同在...
不需要控制它,不需要壓抑它,也不需要製造出舒服的感受,只是觀察可能有的任何感受...
現在,專注在不舒服的感受上...
如果你沒有不舒服的感受,可以用手按壓虎口,創造出痛感...
就只是與這個不舒服的感受同在。
跟看著呼吸、聽著聲音一樣,現在做的也同樣,與疼痛同在。
現在請慢慢打開眼睛,鬆開按壓的手。就這樣放著你的心。
■疼痛禪修的四種覺受
首先,一些人去看疼痛,疼痛就消失了。你找不到疼痛,而出現了一個空隙。那就跟空隙同在。沒有疼痛,是沒有關係的,儘管你沒有特定的焦點,但你也沒有丟失,還是有著一種當下感、存在感。這就是第一種覺受。
第二種覺受,一些人去看著疼痛,疼痛會轉換部位,胸口的痛會移動到頭部,當你觀察它,它又會轉移到後背,當你去看它,它又轉移到膝蓋,疼痛會這樣轉移。那也是很好的。這表示疼痛成為了你禪修的對境、助緣,你和疼痛開始做朋友了,互相支持,非常好。那就跟隨著痛,沒問題。
第三種覺受,當你看著疼痛,疼痛沒有轉移,也沒有消失,保持在原位,沒有變大,持續存在,非常好。這也表示疼痛成為了你禪修的助緣。
最後一種覺受,是當你看著疼痛,疼痛變得更強烈,這其實也很好。這就是像之前提過杯子的例子:一個髒杯子在它乾燥的時候不覺得太髒,但灑上幾滴水開始清潔時,看起來比之前更髒;但這是一個清淨、淨化的過程。當你的心更加清晰、平靜,就會開始看到心的各種狀態。這是很棒的。但是,如果你覺得身體上的疼痛、情緒上的痛苦變得太強烈,就換一個方法,不要再專注於疼痛,回到聲音的禪修、看呼吸,可以這麼做。逐漸地,疼痛開始成為你的助緣,就如同呼吸、聲音,你可以平靜地面對疼痛。這個我們稱之為以覺知來面對疼痛。
■以「慈悲和施受法」來做疼痛禪修
第二類的禪修練習,是在疼痛之中發現慈愛和悲心。這意謂著疼痛成為慈愛和悲心的助緣。如何練習呢?
首先,第一步是認識到疼痛----你感受到的身體疼痛、疾病。
第二步,進入疼痛的深層,當你更深入去看,會發現慈愛。事實上,身體產生疼痛是一種保護。當你深入到疼痛之中,它的更深層次是一種愛和慈悲----你想要快樂,你想從疼痛中解脫,那就是慈愛和悲心。試著在你自身看到這點。
另一種轉化疼痛的方式,是聯想到他人。無論是誰,當他經歷疼痛時,都不會平靜,就跟你一樣。這樣去理解。然後,我們有一種特別的修持,叫做「施受法」。這個練習是當你吸氣時,將他人的疼痛帶入你的疼痛之中。同時思維:我要代一切眾生經歷這個疼痛,慢慢吸進一口氣,同時設想一切眾生的疼痛如同黑煙,消融於你的疼痛中。多麼好啊。今天,我的疼痛變得有意義了。接著呼氣出去,隨著吐氣,明亮的光芒觸碰到一切眾生,同時你祈願一切眾生因為你的疼痛而從疼痛中解脫。當你把眾生的疼痛帶入到你自己的疼痛中時,那就是善德。那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業,那就是慈愛,大悲心。這成為了光芒,於是將這個光芒傳送給眾生,願一切眾生自由,願一切眾生快樂、沒有疼痛;然後再一次接受一切眾生所經歷的,當它們被你接受,便自動轉化為善德。
有人會說:如果我這麼做,我的疼痛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我把眾生的疼痛接受過來,我自己已經在痛,可不想再接受他人的疼痛。如果接受他人的疼痛,我會更痛苦,而很快會死掉。其實,不會這樣;而是相反的。因為這種恐懼、自私、自我的心,才是助長疼痛的。而當我們做施受法修持時,是與之相反的。事實上,這樣修持反而會帶來疼痛的療癒、疾病的療癒。
■以智慧來做疼痛禪修
第三類方法是我們所說的智慧。在出現恐慌、疼痛、任何心理狀況時,去看它的本質,它是可以被分解成片的:感受、圖像、音聲和信念。信念的意思是厭惡、貪執,而你無法真正抓住什麼。就是我們所說的無常、因緣和合、多數這三者之一。這就是疼痛的本質,了知這些就是智慧。你持續去觀察,到最後,你甚至找不到身體的感受在哪裡,甚至找不到聲音為何,你的心會有片刻失去概念,而你沒有丟失,你有一種當下感,覺知仍然在,但不會真正聚焦。非常棒!這就是智慧----無概念的智慧,在一瞥之間出現,不太長,與之同在,找不到疼痛在哪兒,然而似乎還是有點類似的感覺在那兒,卻又抓不住它,就與它同在。而後疼痛又出現了,有時候比之前還劇烈,又再去觀察,去看疼痛,看它在改變,成了很多部分,這裡、那裡,是因緣和合的。越去觀察,越無法找到。內心生起了平靜,過不久,疼痛又再出現。一再這樣去觀察,到最後,對疼痛的憎恨,或恐懼、不喜歡,就會慢慢消失了。而疼痛不再那麼可怕。疼痛也不再那麼令人痛苦。這便是如何以智慧來做修持。
■三類疼痛禪修,隨時轉逆緣為順緣
基本上,以疼痛做修持有三類重要的練習,一是覺知,二是慈悲,三是智慧。那麼在你修持的時候,對療癒疼痛也會有幫助,因為大部分時候,心和身體相互關聯,透過這些修持,心能夠影響身體,因此這些練習能夠帶來療癒。舉例來說,首先用覺知,當你真正以覺知上下掃描身體,特別是當你覺知到疼痛,覺知其實具有療癒的力量。一般情況下,我們沒有直接面對疼痛,沒有覺知到疼痛,疼痛因此很堅固,再加上我們不喜歡痛,對它抗拒,產生希望和恐懼,因此我們迷失在期待和恐懼之中。但如果你覺知疼痛,會有一種溫暖、光亮。覺知就如同光,黑暗中如果出現光亮,自然會慢慢驅除黑暗。那麼,透過掃描、覺知,身體會發生很好的改變,疼痛改善,免疫力增強,壓力減輕,帶來平靜,對整個身體來說很有幫助。
接著,慈悲是我們所說的「毒藥轉為良藥」的修持。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本具殊勝的功德特質,然而沒有認識到。透過施受法的修持,疼痛成為善德。有時候我把它稱為「內在回收」。疼痛一般讓人感覺很棘手,然而轉化它為慈愛、悲心,它就變得有利用價值了----「毒藥轉為良藥」。第三,看到疼痛的本質,面對它,並深入其中,疼痛變成多個部分,不斷改變著,無法真正定義它,最後,你會看到空性----疼痛的空性,那就是大智慧。
主題:與疼痛共處的妙方
日期:2020年6月14日
翻譯:妙琳法師
■疼痛是快樂或痛苦,取決於你
疼痛本身有可能帶來快樂,也有可能引起痛苦,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有時候,人們會說自己真的不喜炎熱的天氣,夏天的時候走在室外,感覺自己無法呼吸了,覺得非常難受,每走一步都很不舒服。然而你到了健身房,運動之後,你決定要去做蒸氣桑拿。桑拿房裡面非常熱,而你感覺很享受:哦!終於感受到這種熱力了。桑拿的熱度,和外面的高溫,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然而當我們的心認為這是對自己好的,你會花錢來這裡感受熱力。那麼,健身房外面的熱度,是痛苦的成因;而健身房裡面桑拿的熱度,是快樂的成因。這都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疼痛。
■三個步驟轉化疼痛為禪修
首先,你學習的禪修方法是覺知呼吸,或聲音的禪修,或默念禪修。這些是禪修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先去覺知身體。從頭部到腳底掃描一遍身體,只是與任何的感受同在,你不需要改變感受,或是控制、壓制、製造感受,這些都不需要做,只是放著。什麼都不用做,就只是放著。現在第三步,是你需要找到身體上不舒服的感受,任何身體的疼痛,你或許覺得膝蓋痛、背痛,你可能身體患病,胃痛、或是任何疾病引起的疼痛,或是情緒上的痛楚,也可以運用。例如恐慌、抑鬱、憎恨。當憎恨出現的時候,也會帶來痛感。當出現貪念、欲望,也會帶來疼痛。欲望滿足時,雖然有愉悅,也有痛苦。所以,這個練習需要一些疼痛感。
■疼痛禪修引導
請保持你的後背輕鬆地打直。閉上眼睛。
從頭到腳地掃描自己的身體,掃描整個身體,好嗎?
無論你身體有什麼感受,愉悅的感受,不舒服的感受,中性的感受,都沒有關係...
就只是與感受同在...
不需要控制它,不需要壓抑它,也不需要製造出舒服的感受,只是觀察可能有的任何感受...
現在,專注在不舒服的感受上...
如果你沒有不舒服的感受,可以用手按壓虎口,創造出痛感...
就只是與這個不舒服的感受同在。
跟看著呼吸、聽著聲音一樣,現在做的也同樣,與疼痛同在。
現在請慢慢打開眼睛,鬆開按壓的手。就這樣放著你的心。
■疼痛禪修的四種覺受
首先,一些人去看疼痛,疼痛就消失了。你找不到疼痛,而出現了一個空隙。那就跟空隙同在。沒有疼痛,是沒有關係的,儘管你沒有特定的焦點,但你也沒有丟失,還是有著一種當下感、存在感。這就是第一種覺受。
第二種覺受,一些人去看著疼痛,疼痛會轉換部位,胸口的痛會移動到頭部,當你觀察它,它又會轉移到後背,當你去看它,它又轉移到膝蓋,疼痛會這樣轉移。那也是很好的。這表示疼痛成為了你禪修的對境、助緣,你和疼痛開始做朋友了,互相支持,非常好。那就跟隨著痛,沒問題。
第三種覺受,當你看著疼痛,疼痛沒有轉移,也沒有消失,保持在原位,沒有變大,持續存在,非常好。這也表示疼痛成為了你禪修的助緣。
最後一種覺受,是當你看著疼痛,疼痛變得更強烈,這其實也很好。這就是像之前提過杯子的例子:一個髒杯子在它乾燥的時候不覺得太髒,但灑上幾滴水開始清潔時,看起來比之前更髒;但這是一個清淨、淨化的過程。當你的心更加清晰、平靜,就會開始看到心的各種狀態。這是很棒的。但是,如果你覺得身體上的疼痛、情緒上的痛苦變得太強烈,就換一個方法,不要再專注於疼痛,回到聲音的禪修、看呼吸,可以這麼做。逐漸地,疼痛開始成為你的助緣,就如同呼吸、聲音,你可以平靜地面對疼痛。這個我們稱之為以覺知來面對疼痛。
■以「慈悲和施受法」來做疼痛禪修
第二類的禪修練習,是在疼痛之中發現慈愛和悲心。這意謂著疼痛成為慈愛和悲心的助緣。如何練習呢?
首先,第一步是認識到疼痛----你感受到的身體疼痛、疾病。
第二步,進入疼痛的深層,當你更深入去看,會發現慈愛。事實上,身體產生疼痛是一種保護。當你深入到疼痛之中,它的更深層次是一種愛和慈悲----你想要快樂,你想從疼痛中解脫,那就是慈愛和悲心。試著在你自身看到這點。
另一種轉化疼痛的方式,是聯想到他人。無論是誰,當他經歷疼痛時,都不會平靜,就跟你一樣。這樣去理解。然後,我們有一種特別的修持,叫做「施受法」。這個練習是當你吸氣時,將他人的疼痛帶入你的疼痛之中。同時思維:我要代一切眾生經歷這個疼痛,慢慢吸進一口氣,同時設想一切眾生的疼痛如同黑煙,消融於你的疼痛中。多麼好啊。今天,我的疼痛變得有意義了。接著呼氣出去,隨著吐氣,明亮的光芒觸碰到一切眾生,同時你祈願一切眾生因為你的疼痛而從疼痛中解脫。當你把眾生的疼痛帶入到你自己的疼痛中時,那就是善德。那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業,那就是慈愛,大悲心。這成為了光芒,於是將這個光芒傳送給眾生,願一切眾生自由,願一切眾生快樂、沒有疼痛;然後再一次接受一切眾生所經歷的,當它們被你接受,便自動轉化為善德。
有人會說:如果我這麼做,我的疼痛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我把眾生的疼痛接受過來,我自己已經在痛,可不想再接受他人的疼痛。如果接受他人的疼痛,我會更痛苦,而很快會死掉。其實,不會這樣;而是相反的。因為這種恐懼、自私、自我的心,才是助長疼痛的。而當我們做施受法修持時,是與之相反的。事實上,這樣修持反而會帶來疼痛的療癒、疾病的療癒。
■以智慧來做疼痛禪修
第三類方法是我們所說的智慧。在出現恐慌、疼痛、任何心理狀況時,去看它的本質,它是可以被分解成片的:感受、圖像、音聲和信念。信念的意思是厭惡、貪執,而你無法真正抓住什麼。就是我們所說的無常、因緣和合、多數這三者之一。這就是疼痛的本質,了知這些就是智慧。你持續去觀察,到最後,你甚至找不到身體的感受在哪裡,甚至找不到聲音為何,你的心會有片刻失去概念,而你沒有丟失,你有一種當下感,覺知仍然在,但不會真正聚焦。非常棒!這就是智慧----無概念的智慧,在一瞥之間出現,不太長,與之同在,找不到疼痛在哪兒,然而似乎還是有點類似的感覺在那兒,卻又抓不住它,就與它同在。而後疼痛又出現了,有時候比之前還劇烈,又再去觀察,去看疼痛,看它在改變,成了很多部分,這裡、那裡,是因緣和合的。越去觀察,越無法找到。內心生起了平靜,過不久,疼痛又再出現。一再這樣去觀察,到最後,對疼痛的憎恨,或恐懼、不喜歡,就會慢慢消失了。而疼痛不再那麼可怕。疼痛也不再那麼令人痛苦。這便是如何以智慧來做修持。
■三類疼痛禪修,隨時轉逆緣為順緣
基本上,以疼痛做修持有三類重要的練習,一是覺知,二是慈悲,三是智慧。那麼在你修持的時候,對療癒疼痛也會有幫助,因為大部分時候,心和身體相互關聯,透過這些修持,心能夠影響身體,因此這些練習能夠帶來療癒。舉例來說,首先用覺知,當你真正以覺知上下掃描身體,特別是當你覺知到疼痛,覺知其實具有療癒的力量。一般情況下,我們沒有直接面對疼痛,沒有覺知到疼痛,疼痛因此很堅固,再加上我們不喜歡痛,對它抗拒,產生希望和恐懼,因此我們迷失在期待和恐懼之中。但如果你覺知疼痛,會有一種溫暖、光亮。覺知就如同光,黑暗中如果出現光亮,自然會慢慢驅除黑暗。那麼,透過掃描、覺知,身體會發生很好的改變,疼痛改善,免疫力增強,壓力減輕,帶來平靜,對整個身體來說很有幫助。
接著,慈悲是我們所說的「毒藥轉為良藥」的修持。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本具殊勝的功德特質,然而沒有認識到。透過施受法的修持,疼痛成為善德。有時候我把它稱為「內在回收」。疼痛一般讓人感覺很棘手,然而轉化它為慈愛、悲心,它就變得有利用價值了----「毒藥轉為良藥」。第三,看到疼痛的本質,面對它,並深入其中,疼痛變成多個部分,不斷改變著,無法真正定義它,最後,你會看到空性----疼痛的空性,那就是大智慧。
6/28/2020 在心狂乱时保持平静的窍诀(有中文摘要)
2020年明就仁波切親授線上課程・第十一堂開示摘要
主題:心狂亂時亦能靜的訣竅
日期:2020年6月28日
翻譯:妙琳法師
透過禪修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平和、平靜,心也會變得富有彈性、更能運作、更加自由,而禪修附帶的快樂就會自然地隨之而來。這種快樂,不像是喝了咖啡之後的開心。喝了咖啡之後,大概會有二、三十分鐘覺得很興奮,對吧?但之後又會變得很低落。禪修帶來的快樂不是那樣,禪修所帶來的快樂,不需要依賴外在的狀況,是一種由內而發的喜悅和滿足。我們說它是一種更穩定、更持久的快樂。
過去很多年,我都一直像是實驗室的小白鼠。自從2002年我就參與了實驗室的研究。實驗中我被放入核磁共振儀,接受腦神經的測試研究。當時腦神經科學還處於研究禪修的初期階段,那時候禪修還未像現在這麼流行。後來我持續多年都參與這項研究,透過跟科學家的交流,我也有了些發現。
■ 你具有改變大腦的能力
首先,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希望改變你的大腦。這就是科學家所稱的「神經可塑性」,你的大腦有改變的能力。約莫二十多年前,腦神經科學家不相信這點。如果你與生俱來就不快樂或愛生氣,那麼你一輩子都不會快樂、都會愛生氣;如果你天生就有一些恐慌或抑鬱,那麼一輩子恐慌和抑鬱都會伴隨著你。類似有這麼一個基線,科學家認為不能被改變。
無論我們怎麼嘗試獲得快樂,比如名聲、權利、金錢,所有這些並不會真正有幫助。科學家研究顯示,中彩券大概會帶來兩年的快樂,之後又回到基線;而婚姻帶來的快樂,大概有五年,之後也會回到基線。
然而,經過多年研究,很多的禪修者,即使他們沒有禪修的時候,也都是快樂的。因此,基線是可以透過禪修而被改變的,說明這是有希望的,這被稱為神經可塑性。除此之外還有神經迴路的改變,甚至我們大腦結構的一部分,都可以改變。它們會開創出新的迴路,而舊的迴路則會關閉,包括大腦基因也是可以改變的。
■ 透過禪修改變原有的侷限
而我發現改變基線最好的方法之一是透過禪修:認識覺知、慈悲、智慧的禪修。我們設立了開心禪的系列課程,課程的第一階談到關於覺知,第二階主要是關於慈悲,第三階則是關於智慧。
從內在展開的轉化,便不太需要依賴外在情況,而你的快樂會更持久。因此,禪修附帶而來的是平和、平靜、喜悅、快樂、能動性、可塑性,這些叫做禪修的經驗,或禪修的結果,是禪修附帶而來的,但不是禪修的精髓。
禪修的精髓是覺知。我以前提過很多次,覺知的意思是「知道」,我們的心有著一種特別的特質和能力,心的本具功德,就是「知道」。而這樣的知道,它不需要依賴客體和主體。我們說它是一種自明、明性,一種超越了能、所,無概念的知道,每個人都具備這一點,你有、我也有,之前課程中提過很多次,然而我們就是沒有認識出它。
■ 本具的功德 等待我們發現與開顯
由於沒有認識出它的結果,導致我們只看到念頭、情緒、記憶、感知、感覺。當你問一個人,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的心嗎?他們描述的只有念頭、感受、記憶、感知、感覺。甚至去問心理學家,你的心是什麼,他們談的都是心的功能。如果我們不知道心真正的特質,對它一無所知的話,它就不會對我們展現出來。
所以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不知道自己本具這些特質,第二、我們不知道如何接近它們,與它們連接上。
以傳統的例子來看,我們的本具特質—覺知,就像天空一般,而念頭、情緒、感知、記憶,所有這些都像雲霧。但雲霧並不是天空,雲霧在天空中生起,在天空中停留,消融於天空。雲霧也會改變,有時候很美,有時候像花,有時候像一個人、像馬、像動物、像房子,或者顯現不同的顏色,有時候雲霧輕薄,有時候雲霧厚重,有時候暴雨,有時候則佈滿烏雲。特別是新月的夜晚,像尼泊爾的一些偏遠的山區地帶,那時候會完全黑暗,因為地面沒有電燈,新月時也看不見月亮,天空布滿了烏雲,你看不見星空,即使夜晚天空完全黑暗,但天空的本質也絕不會黑暗。
那麼這裡要談的重點是,一旦能夠認識出來就是智慧。所以我會反覆舉這個例子,想一再提醒各位。以手錶為例,手錶的特質就是顯示時間,如果你不知道手錶主要的功能是什麼,那麼手錶對你來說就不會顯示時間。即使是世界上最昂貴、最優質的手錶,它都沒辦法對你產生報時的功能,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它是手錶。
因此,我們要認識出內在具備的特質,而本具的特質不只是覺知,還有慈愛、悲心、智慧、能力、能量、潛力、潛能……等等,這些特質本自具足,不勝枚舉。但我們沒有認識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明。由於無明,我們變得非常狹隘、微小、敏感—動輒大哭,動輒大笑、動輒消失、融化、燃燒。如此敏感的一個自我,變得非常狹小。而且這還不只在概念層面,它也出現在感知層面、感官上,我們的心變得非常的狹隘,因此被時間、能所、身體限制。所以,我們所說的自由或解脫,來自與內在特質連接上。
■ 任何經驗都能成為覺知的助緣
當我們看著天空時,我們看到的是雲霧、陽光,看到的是天空的藍色或任何天空的顏色,但我們看不到虛空,看不到天空的開放、真實和無限。有時候我們形容它不可摧毀,你不可能向天空射擊,不可能燒掉它,你也無法染污它,無論怎麼嘗試,天空都不可能被污染,不可能變髒,即使空中有污染,而天空的本質是不會被染污的。
因此,我的禪修傳承是以主體為重的。一般來說,有兩種禪修方式,一種是以主體為導向,另一種是以客體為導向。主體為導向,意謂著覺知是最重要的,客體是什麼無所謂,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之下禪修,短時間、多次數,對境是什麼都沒關係。
以客體為導向的禪修,意謂著你必須有個對境,比如呼吸的禪修,你必須跟呼吸同在,不要想過去、不要想未來,跟呼吸同在,只看著呼吸 ; 如果你的心跑掉了,要把它帶回到呼吸,必須跟呼吸同在,因此對境是重要的。而在我的傳承,是以主體---覺知為導向的,任何經驗都可以成為覺知的助緣。
■ 連接天空般的覺知
一般來說,人們對禪修有兩種誤解。 第一種誤解,認為禪修是什麼都不想,要專注,要把心放空,讓腦子空掉。第二個誤解,以為禪修就是要平靜---寧靜、平和、放鬆、開放、喜悅。很多人把這些平靜、喜悅、清明,跟禪修聯繫起來。但事實上這些都不是禪修的精髓,而是禪修的覺受。
禪修的精髓是什麼呢?是覺知。念頭來去沒有問題,情緒來去也沒有問題,所以當你看著呼吸時,出現了披薩的念頭,就讓它出現。只要你沒有忘記自己的呼吸,想到兩個披薩,三個披薩,五個披薩都沒有問題,披薩從四面八方而來,把你團團圍住,都沒有問題。吸氣時披薩出現,或吐氣時披薩出現,披薩來來去去都沒問題。所以,禪修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不是要把心和腦子放空。
重要的是要跟天空連接上,而不是把雲霧消除,消除雲霧是很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可以消除掉雲霧,也沒有什麼好處,天氣會很乾燥。有雲是好的,下雨是好的,有時候下暴雨也是好事。
所以,情緒沒有問題,念頭沒有問題,感受沒有問題;而你如何回應它們才是問題所在。如果我們只抓住念頭、情緒、感受、感知、記憶,而看不到它們的背後的覺知、慈愛、悲心和智慧,那就會有問題。其實,它們的背後是天空,所以天空在這裡指的就是覺知、慈愛、悲心、智慧,它們始終都在。所以不需要對雲霧做什麼,不需要對情緒、念頭做什麼,讓它們來去,但你需要跟覺知連接上。
■ 放下對平靜的追求 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一開始連接覺知,先透過呼吸,「知道」呼吸,覺知就是「知道」。然後練習「知道」聲音,接著是默念禪修,之後是覺知身體感受,剛開始有這四個主要的禪修方法,我在這段時間的線上課程介紹過,這就是第一步。
這之後,你想要再深入,就要去參加課程,學習開心禪一二三階的次第修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經驗傳承的教法,你需要依次第來修持。
所以,你不需要把任何經驗隔絕在外,你也不需要去尋找平和、平靜、喜悅。因為,當你去尋找它們,它們就會不見了。你去找平靜,平靜會跟你說「我很忙,你必須先預約」。如果你說不要想披薩,你就會想到更多的披薩,那就是我們一般心的狀態,我們說它是失控的。
禪修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讓心變得更有彈性,更能運用,擁有心的自由。我們通常沒辦法控制自心,我們的心是不自在的。心總是做相反的事情,你說「是」,心就說「不」;你說「不」,心就說「是」。這就是所說的瘋猴子一般的心,重重雲霧,不是精髓而是雲霧。有時候我把它形容為瘋猴子一般的心。所以很多人一開始就誤解了禪修,他們一直尋找平靜、平和、喜悅、沒有念頭、沒有情緒、放空心、放空大腦,卻做不到,反而有更多自己不想要的情況出現。
■ 一切答案 就在自心
有人去開礦找鑽石,或是挖金礦,對吧?那是向外去尋找,而無論你怎麼去找,都無法真正找到持續的快樂。即使你中了彩券,也不過帶來兩年的快樂,不是嗎?但如果你真正向自己內心去開發,就確實會找到內在的寶藏。我們內在的發現,將是無窮無盡的令人驚奇。
一般我們心是向外,一直在外面尋找答案,上下前後,尋找關於宇宙的答案。或許我們覺得證悟就在上面的某處,而輪迴在下面的某處,其實它們都在內心。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證悟、真正的解脫都在內,而不在外。所以你其實是很珍貴的,找到真正答案的關鍵是你自己。一切問題的答案、一切關於宇宙的答案,就在你的內在。因此,希望大家都可以持續在這一條道路上次第修持。
主題:心狂亂時亦能靜的訣竅
日期:2020年6月28日
翻譯:妙琳法師
透過禪修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平和、平靜,心也會變得富有彈性、更能運作、更加自由,而禪修附帶的快樂就會自然地隨之而來。這種快樂,不像是喝了咖啡之後的開心。喝了咖啡之後,大概會有二、三十分鐘覺得很興奮,對吧?但之後又會變得很低落。禪修帶來的快樂不是那樣,禪修所帶來的快樂,不需要依賴外在的狀況,是一種由內而發的喜悅和滿足。我們說它是一種更穩定、更持久的快樂。
過去很多年,我都一直像是實驗室的小白鼠。自從2002年我就參與了實驗室的研究。實驗中我被放入核磁共振儀,接受腦神經的測試研究。當時腦神經科學還處於研究禪修的初期階段,那時候禪修還未像現在這麼流行。後來我持續多年都參與這項研究,透過跟科學家的交流,我也有了些發現。
■ 你具有改變大腦的能力
首先,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希望改變你的大腦。這就是科學家所稱的「神經可塑性」,你的大腦有改變的能力。約莫二十多年前,腦神經科學家不相信這點。如果你與生俱來就不快樂或愛生氣,那麼你一輩子都不會快樂、都會愛生氣;如果你天生就有一些恐慌或抑鬱,那麼一輩子恐慌和抑鬱都會伴隨著你。類似有這麼一個基線,科學家認為不能被改變。
無論我們怎麼嘗試獲得快樂,比如名聲、權利、金錢,所有這些並不會真正有幫助。科學家研究顯示,中彩券大概會帶來兩年的快樂,之後又回到基線;而婚姻帶來的快樂,大概有五年,之後也會回到基線。
然而,經過多年研究,很多的禪修者,即使他們沒有禪修的時候,也都是快樂的。因此,基線是可以透過禪修而被改變的,說明這是有希望的,這被稱為神經可塑性。除此之外還有神經迴路的改變,甚至我們大腦結構的一部分,都可以改變。它們會開創出新的迴路,而舊的迴路則會關閉,包括大腦基因也是可以改變的。
■ 透過禪修改變原有的侷限
而我發現改變基線最好的方法之一是透過禪修:認識覺知、慈悲、智慧的禪修。我們設立了開心禪的系列課程,課程的第一階談到關於覺知,第二階主要是關於慈悲,第三階則是關於智慧。
從內在展開的轉化,便不太需要依賴外在情況,而你的快樂會更持久。因此,禪修附帶而來的是平和、平靜、喜悅、快樂、能動性、可塑性,這些叫做禪修的經驗,或禪修的結果,是禪修附帶而來的,但不是禪修的精髓。
禪修的精髓是覺知。我以前提過很多次,覺知的意思是「知道」,我們的心有著一種特別的特質和能力,心的本具功德,就是「知道」。而這樣的知道,它不需要依賴客體和主體。我們說它是一種自明、明性,一種超越了能、所,無概念的知道,每個人都具備這一點,你有、我也有,之前課程中提過很多次,然而我們就是沒有認識出它。
■ 本具的功德 等待我們發現與開顯
由於沒有認識出它的結果,導致我們只看到念頭、情緒、記憶、感知、感覺。當你問一個人,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的心嗎?他們描述的只有念頭、感受、記憶、感知、感覺。甚至去問心理學家,你的心是什麼,他們談的都是心的功能。如果我們不知道心真正的特質,對它一無所知的話,它就不會對我們展現出來。
所以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不知道自己本具這些特質,第二、我們不知道如何接近它們,與它們連接上。
以傳統的例子來看,我們的本具特質—覺知,就像天空一般,而念頭、情緒、感知、記憶,所有這些都像雲霧。但雲霧並不是天空,雲霧在天空中生起,在天空中停留,消融於天空。雲霧也會改變,有時候很美,有時候像花,有時候像一個人、像馬、像動物、像房子,或者顯現不同的顏色,有時候雲霧輕薄,有時候雲霧厚重,有時候暴雨,有時候則佈滿烏雲。特別是新月的夜晚,像尼泊爾的一些偏遠的山區地帶,那時候會完全黑暗,因為地面沒有電燈,新月時也看不見月亮,天空布滿了烏雲,你看不見星空,即使夜晚天空完全黑暗,但天空的本質也絕不會黑暗。
那麼這裡要談的重點是,一旦能夠認識出來就是智慧。所以我會反覆舉這個例子,想一再提醒各位。以手錶為例,手錶的特質就是顯示時間,如果你不知道手錶主要的功能是什麼,那麼手錶對你來說就不會顯示時間。即使是世界上最昂貴、最優質的手錶,它都沒辦法對你產生報時的功能,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它是手錶。
因此,我們要認識出內在具備的特質,而本具的特質不只是覺知,還有慈愛、悲心、智慧、能力、能量、潛力、潛能……等等,這些特質本自具足,不勝枚舉。但我們沒有認識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明。由於無明,我們變得非常狹隘、微小、敏感—動輒大哭,動輒大笑、動輒消失、融化、燃燒。如此敏感的一個自我,變得非常狹小。而且這還不只在概念層面,它也出現在感知層面、感官上,我們的心變得非常的狹隘,因此被時間、能所、身體限制。所以,我們所說的自由或解脫,來自與內在特質連接上。
■ 任何經驗都能成為覺知的助緣
當我們看著天空時,我們看到的是雲霧、陽光,看到的是天空的藍色或任何天空的顏色,但我們看不到虛空,看不到天空的開放、真實和無限。有時候我們形容它不可摧毀,你不可能向天空射擊,不可能燒掉它,你也無法染污它,無論怎麼嘗試,天空都不可能被污染,不可能變髒,即使空中有污染,而天空的本質是不會被染污的。
因此,我的禪修傳承是以主體為重的。一般來說,有兩種禪修方式,一種是以主體為導向,另一種是以客體為導向。主體為導向,意謂著覺知是最重要的,客體是什麼無所謂,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之下禪修,短時間、多次數,對境是什麼都沒關係。
以客體為導向的禪修,意謂著你必須有個對境,比如呼吸的禪修,你必須跟呼吸同在,不要想過去、不要想未來,跟呼吸同在,只看著呼吸 ; 如果你的心跑掉了,要把它帶回到呼吸,必須跟呼吸同在,因此對境是重要的。而在我的傳承,是以主體---覺知為導向的,任何經驗都可以成為覺知的助緣。
■ 連接天空般的覺知
一般來說,人們對禪修有兩種誤解。 第一種誤解,認為禪修是什麼都不想,要專注,要把心放空,讓腦子空掉。第二個誤解,以為禪修就是要平靜---寧靜、平和、放鬆、開放、喜悅。很多人把這些平靜、喜悅、清明,跟禪修聯繫起來。但事實上這些都不是禪修的精髓,而是禪修的覺受。
禪修的精髓是什麼呢?是覺知。念頭來去沒有問題,情緒來去也沒有問題,所以當你看著呼吸時,出現了披薩的念頭,就讓它出現。只要你沒有忘記自己的呼吸,想到兩個披薩,三個披薩,五個披薩都沒有問題,披薩從四面八方而來,把你團團圍住,都沒有問題。吸氣時披薩出現,或吐氣時披薩出現,披薩來來去去都沒問題。所以,禪修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不是要把心和腦子放空。
重要的是要跟天空連接上,而不是把雲霧消除,消除雲霧是很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可以消除掉雲霧,也沒有什麼好處,天氣會很乾燥。有雲是好的,下雨是好的,有時候下暴雨也是好事。
所以,情緒沒有問題,念頭沒有問題,感受沒有問題;而你如何回應它們才是問題所在。如果我們只抓住念頭、情緒、感受、感知、記憶,而看不到它們的背後的覺知、慈愛、悲心和智慧,那就會有問題。其實,它們的背後是天空,所以天空在這裡指的就是覺知、慈愛、悲心、智慧,它們始終都在。所以不需要對雲霧做什麼,不需要對情緒、念頭做什麼,讓它們來去,但你需要跟覺知連接上。
■ 放下對平靜的追求 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一開始連接覺知,先透過呼吸,「知道」呼吸,覺知就是「知道」。然後練習「知道」聲音,接著是默念禪修,之後是覺知身體感受,剛開始有這四個主要的禪修方法,我在這段時間的線上課程介紹過,這就是第一步。
這之後,你想要再深入,就要去參加課程,學習開心禪一二三階的次第修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經驗傳承的教法,你需要依次第來修持。
所以,你不需要把任何經驗隔絕在外,你也不需要去尋找平和、平靜、喜悅。因為,當你去尋找它們,它們就會不見了。你去找平靜,平靜會跟你說「我很忙,你必須先預約」。如果你說不要想披薩,你就會想到更多的披薩,那就是我們一般心的狀態,我們說它是失控的。
禪修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讓心變得更有彈性,更能運用,擁有心的自由。我們通常沒辦法控制自心,我們的心是不自在的。心總是做相反的事情,你說「是」,心就說「不」;你說「不」,心就說「是」。這就是所說的瘋猴子一般的心,重重雲霧,不是精髓而是雲霧。有時候我把它形容為瘋猴子一般的心。所以很多人一開始就誤解了禪修,他們一直尋找平靜、平和、喜悅、沒有念頭、沒有情緒、放空心、放空大腦,卻做不到,反而有更多自己不想要的情況出現。
■ 一切答案 就在自心
有人去開礦找鑽石,或是挖金礦,對吧?那是向外去尋找,而無論你怎麼去找,都無法真正找到持續的快樂。即使你中了彩券,也不過帶來兩年的快樂,不是嗎?但如果你真正向自己內心去開發,就確實會找到內在的寶藏。我們內在的發現,將是無窮無盡的令人驚奇。
一般我們心是向外,一直在外面尋找答案,上下前後,尋找關於宇宙的答案。或許我們覺得證悟就在上面的某處,而輪迴在下面的某處,其實它們都在內心。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證悟、真正的解脫都在內,而不在外。所以你其實是很珍貴的,找到真正答案的關鍵是你自己。一切問題的答案、一切關於宇宙的答案,就在你的內在。因此,希望大家都可以持續在這一條道路上次第修持。
Address: 1108 E. Hidalgo Ave,Phoenix, Arizona 85040 Email: [email protected]